走進數學家,了解他們的故事,了解數學的起源和發展,了解曆史上中外傑出的數學家的生平和數學成就,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前輩大師的嚴謹治學、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能培養興趣、開闊視野、開拓創新;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數學家的艱辛以及他們對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中國古典數學奠基者——劉徽
劉徽沿襲我國古代的幾何傳統,使之趨於完備,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幾何體係。《九章算術》本身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理論的框架,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古代理論體係的完成。
寶貴的財富
劉徽(約公元225—295年),漢族,山東臨淄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他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維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著名的《九章算術》與《海島算經》
《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之初,共有246個問題的解法。在許多方麵,如解聯立方程、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幾何圖形的體積麵積計算等,都邁入世界先進之列,但因解法比較原始,缺乏必要的證明,劉徽又對此作了補充證明。在這些證明中,顯示了他在多方麵的創造性貢獻。
劉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製小數概念的人。在代數方麵,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幾何方麵,提出了“割圓術”,又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的結果。
《海島算經》一書中,劉徽精心選編了九個測量問題,這些題目的創造性、複雜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當時為世界所矚目。
難以比擬的天才——華羅庚
華羅庚,國際數學大師。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華羅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麵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就是華羅庚開創的,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許多重大貢獻。
善於思考的華羅庚
華羅庚很早就養成了喜愛思考和不迷信權威的習慣。文學作品中的邏輯也會引發他的思考。那時候他手邊沒有什麼書,隻有一本代數,一本解析幾何,還有一本50頁的微積分。他就“啃”這幾本書。因為堅持自修的關係,他對中學、大學數學的知識都進行了研究。他對初等數學的方方麵麵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這為他日後在數學的多個領域有所建樹奠定了基礎。
華羅庚的數學成就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江蘇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病逝於日本東京。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
上世紀40年代,他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曆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他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寫的課外讀物曾是中學生們打開數學殿堂的神奇鑰匙;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到處都留有他推廣優選法與統籌法的艱辛足跡。
著名數學家勞埃爾·熊飛兒德說:“他的研究範圍之廣,堪稱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響的人也許比受曆史上任何數學家直接影響的人都多。”
數學王子陳景潤與“1+2”
陳景潤,漢族,福建福州人,廈門大學數學係畢業。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其最大的成就是1966年發表的“1+2”定理,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裏程碑。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