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問題讓阿基米德思考了一會兒,然後他冷靜地回答道:“陛下,鄉下有兩種道路,一條是供老百姓走的鄉村小道,一條是供皇家貴族走的寬闊坦途,請問陛下走的是哪一條道路呢?”
“當然是皇家的坦途呀!”多祿米十分幹脆地回答到,不過他很茫然不解。
阿基米德繼續說:“不錯,您當然是走皇家的坦途,但那是因為您是國王的緣故。可現在,您是一名學生。要知道,在幾何學裏,無論是國王還是百姓,也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隻能走同一條路。因為,走向學問的路是沒有什麼皇家大道的。”
聽完了這番話,國王多祿米似乎明白了什麼,思考了一下,終於重新打起精神認真聽課了。
不畏辛苦才能成功
阿基米德這番話正是想要告訴國王:追求科學知識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科學知識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正如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所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隻有那些在崎嶇小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們,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最幸運的天才——秦九韶
秦九韶,南宋官員、數學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漢族,自稱魯郡(今山東曲阜)人,生於普州安嶽(今屬四川)。精研星象、音律、算術、詩詞、弓箭、營造之學,曆任瓊州知府、司農丞,後遭貶,卒於梅州任所,著作《數書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術、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算法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
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秦九韶,字道古,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生,約景定二年(1261年)卒於梅州(今廣東梅縣),中國古代數學家。秦九韶宋紹定四年(1231年)考中進士,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在政務之餘,對數學進行潛心鑽研,並廣泛搜集曆學、數學、星象、音律、營造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宋淳祐四至七年(1244—1247),他在為母親守孝時,把長期積累的數學知識和研究所得加以編輯,寫成了聞名的巨著《數書九章》,並創造了“大衍求一術”。這不僅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近代數學和現代電子計算設計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他所論的“正負開方術”,被稱為“秦九韶程序”。現在,世界各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數學課程,幾乎都接觸到他發現的定理、定律和解題原則。秦九韶在數學方麵的研究成果,比英國數學家取得的成果要早800多年。
秦九韶非常聰明,且處處留心,好學不倦。其父任職工部郎中和秘書少監期間,正是他努力學習和積累知識的時候。工部郎中掌管營建,而秘書省則掌管圖書,其下屬機構設有太史局,因此,他有機會閱讀大量典籍,並拜訪天文曆法和建築等方麵的專家,請教天文曆法和土木工程問題,甚至可以深入工地,了解施工情況,他又曾向“隱君子”學習數學,他還向著名詞人李劉學習駢儷詩詞,達到較高水平。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秦九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青年學者,時人說他“性極機巧,星象、音律、算術,以至營造等事,無不精究”。
《數書九章》——劃時代巨著
《數書九章》全書共九章九類,十八卷,每類9題共計81道算題。該書著述方式,大多由“問曰”、“答曰”、“術曰”、“草曰”四部分組成:“問曰”,是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答曰”,是給出答案;“術曰”,是闡述解題原理與步驟;“草曰”,是給出詳細的解題過程。另外,每類下還有頌詞,詞簡意賅,用來記述本類算題的主要內容、與國計民生的關係及其解題思路等。全書采用問題集的形式,並不按數學方法來分類。題文也不隻談數學,還涉及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成為了解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重要參考文獻。《數書九章》在數學研究上有頗多創新。中國算籌式記數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數、分數、小數、負數都有專條論述,還第一次用小數表示無理根的近似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