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先鋒”——“空警一號”預警機
中國“空警一號”預警機是中國空軍利用蘇聯圖-4轟炸機改裝的預警機。1970年8月開始,分兩個階段進行試飛。雷達在探測中、高空目標和在水麵、沙漠上空使用時,效果尚好。但在探測低空目標時,受地麵雜波影響,效果非常不理想。由於當時國內無機載預警雷達,研製工作於1971年9月終止。
中國內地早期的空中預警機設想來源於與國民黨空軍的攔截作戰。從1951年3月開始,中國內地多次遭到美國和中國台灣國民黨軍隊策劃的夜間飛機入侵。在1954年以前的兩年中,入侵大陸的活動幾乎暢行無阻。當時中國內地的防空係統處於創建初期,存在很多防空空白地區,沒有能力完全阻擋國民黨的夜間飛行襲擾。即使是晝間攔截國民黨飛機的入侵,對於缺乏裝備的大陸空軍來說,也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中國最健全的偵察機
“空警一號”機長30.18米,翼展43.05米,機高9.22米,機翼麵積161.7平方米,起飛滑跑距離780米,著陸滑跑距離817米,最大起飛重量54500千克,最大航程5100千米,最大速度558千米/小時。
“926飛機”於1971年6月10日首次試飛成功,並被命名為“空警一號”。第一次帶天線罩試飛,“空警一號”在空中出現劇烈的震動現象。在駕駛艙裏,飛行員的腳蹬板上有間歇性敲打感覺,咯咯直響;在中部機艙,3名射擊員都能看到垂直尾翼明顯的周期性擺動;在尾艙,人搖晃得無法寫字。
經過分析,科研人員提出了17種排振方案。2年多的艱苦攻關,由天線罩後部的擾流引起的飛機尾部抖振終於被排除。從1976年下半年開始,空軍組織提高雷達抗地物與海浪雜波幹擾的研究工作。1978年11月20日至1979年1月18日,“空警一號”組織海上試飛,效果並不明顯。最終,因預警雷達的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空警一號”於1979年停止研製。
該機也針對海上艦船進行了試驗,探測大型獵潛艇一類的目標距離達300千米。雖然當時“空警一號”采用的全是電子管係統,連指揮計算機都是電子管晶體管混合電路,但在探測距離上也能與國外同時代的先進預警機相媲美。“空警一號”落後在雷達數據處理和信息傳送環節上,它缺乏實用的人機界麵,不得不折中依靠手工標圖和語音通信傳報空情。
抱憾退隱
“空警一號”的主要係統包括警戒雷達係統、數據處理係統、數據顯示、控製係統、敵我識別係統、通信、數據傳輸係統、導航和引導係統及電子對抗係統。然而,實質上“空警一號”隻是將雷達站移到空中,拓展探測範圍和減小盲區,其在指揮引導能力上與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預警機還有較大的差距。不過,據已經公開的資料顯示,“空警一號”對低空目標的探測麵積相當於40個П-3地麵雷達站,這對改善當時的我國防空能力還是有很大實用價值的。
“空警一號”研製成功後,並沒有進入空軍服役。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當“空警一號”再一次展現在國人眼前的時候,已經不再能遨遊長空,而是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的展品。這架“空警一號”是用同型飛機重新組裝的。
“鷹眼”——E-2預警機
E-2“鷹眼”是美國格魯門公司研製的艦載預警機,用於艦隊防空和空戰導引指揮,但也適用於執行陸基空中預警任務。1956年3月開始設計,其研製三架原型機,第一架於1960年10月21日首次試飛。E-2采用上單翼雙發動機懸臂式四立尾布局。在機身背部的支架上有直徑4.11米的雷達天線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