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預警機——空中的警察(2)(2 / 2)

在改造中不斷完善

E-2的主要型別有A型,最初的生產型,1964年1月19日開始交付美國海軍使用,共生產56架;B型,在A型上改裝計算機並提高電子設備可靠性的改型,到1971年12月已將能用的51架A型全改為B型。還有一種改造型是C型。

E-2C的價格較低,研製周期較短,其生產量和銷售量共為175架,均居世界首位。其中,美國海軍裝備145架,日本13架,以色列4架,埃及5架,新加坡4架,中國台灣地區為4架。

該機的機長17.5米,機高5.58米,翼展24.56米,翼根3.96米,機翼麵積65.03米。空重17859千克,最大油量5624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4161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626千米/小時,巡航速度480千米,實用升限11275米,作戰半徑為15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為6小時15分,在位時間為4小時24分鍾。

與眾不同的偵察機

從普通概念的飛機來看,E-2預警機的外形確實很奇特。與眾不同的是背上背著一個“大圓盤”,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雷達天線罩。通過支架與機身連接,直徑7.3米,最大厚度0.79米。雷達天線為“八木”端射式天線陣,敵我識別天線陣與之背對背安裝。所獲得的雷達和敵我識別信號,通過一個三通道的旋轉同軸耦合器向飛機內部設備傳送。

這就是E-2的第一個特點,也是多數預警機所共有的特點。采用這種設計的好處是解決了大型天線陣的安置問題,多少也能提供一些升力,但對總的氣動特性和操穩性能都有影響,阻力增加。

該機還在水平尾翼上安裝了4個垂直翼麵,這也是一般飛機所沒有的。機翼可以折疊,機翼後緣分三段,外側為副翼,中段和內側為襟翼。機艙布置為正常條件下可載5名乘員,前麵是正、副駕駛艙。

該機後麵的機艙內依次排列有雷達、敵我識別設備和計算機櫃,雷達操作員、作戰情報官和空中控製員工作台,最後麵有衛生間。在執行長時間巡邏飛行時,可多帶一名空勤人員,以便輪流休息。

天空中真正的一個“鷹眼”

據資料記載,在侵越戰爭中,美國海軍飛機對北越的攻擊,有95%是由E-2A指揮引導的。但是,在使用中也暴露不少問題,主要是雷達不行,探測距離短,抗幹擾能力差和精度低等。

1967~1975年,第113艦載預警機中隊每年都會參加在越南進行的軍事行動,E-2所執行的任務包括攻擊引導、戰鬥機控製和地麵監視和控製。隨後在1986年打擊利比亞行動中,引導兩艘航母上的F-14戰鬥機執行作戰巡邏任務。

在海灣戰爭中,E-2C成功引導戰鬥機的對地攻擊和作戰空中巡邏,在海灣戰爭結束後,美海軍損失了一架。當時是一架E-2C起火,飛行員跳傘後飛機仍繼續向前飛行。為保密起見,美海軍F/A-18戰鬥機擊落了這架無人的E-2C。

越南戰爭發生在1961年到1973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為越南共和國及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