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C除了用於反潛、反艦作戰之外,P-3C的先進偵測係統和數據處理傳輸能力,使其能夠有效執行海上監測和巡邏工作。P-3C反潛機可以單獨作業,也可支持水麵艦隊作戰。在北約封鎖南聯盟的行動中,P-3C反潛機除了提供實時監測資料外,還發射了14枚“魚叉”導彈,扮演了重型導彈攻擊機的角色,充分展現P-3C反潛機的多用途戰鬥能力。
“森林的救護車”——水轟-5型水上反潛機
水轟-5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用於中近海域海上偵察、巡邏警戒、搜索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麵艦艇。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曾引進6架蘇聯“別-6”水上飛機,但不足以滿足海軍的各種需要。
1968年水轟-5的研製正式得到批準,1970年完成總體設計,該機在1976年4月3日首次進行水上起降試飛。水轟-5於1986年開始服役,從而開始接替陳舊的“別-6”和“青-6”型水上飛機。1978年,設計師成功為水轟-5飛機研製出一維電掃旁側雷達天線係統,後因各種原因未批量裝備。
最有“肌肉”的反潛機
該機的機長38.9米,機高9.8米,翼展36米,機翼麵積144平方米,起飛重量45000千克,正常起飛重36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556千米/時,實用升限10250米,最大航程49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11小時53分,最大機內載油13417千克,起飛滑水距離482米,著水滑跑距離853米。
水轟-5飛機的外形很美,修長的機身兼船身保證了水麵漂浮時具有良好的縱向穩定性。機頭有一個雷達罩機鼻,稍下方是領航員向下觀察的透明艙。機頭上方是駕駛艙,通常為雙人駕駛機組,兩人均有全套操縱係統。機艙為非氣密,有高空飛行和應急供氧係統。機腹是相當長的單斷階船底,尾端帶有水舵,機尾是向後延伸數米的磁探儀。輔助機輪可收進機身。
考慮到我國海岸線長和沿海各島嶼的使用要求,所以該機的機體多處采用防潮濕、防鹽霧、防真菌措施。主要措施為機上鋼零件塗有環氧鋅黃底漆,再塗環氧硝基磁漆。鋁合金進行陽極化處理,再塗環氧鋅黃底漆。為防止雙金屬腐蝕,金屬間塗有膠。
森林的救護車
興安嶺火災後,水轟-5滅火機改型開始研製。1987年6月,水轟-5的森林滅火改型在哈爾濱附近進行了首次滅火試驗。
水轟-5飛機先在水庫水麵以每小時100千米的速度滑行,僅幾秒鍾就將容量達8噸的飛機水箱吸滿。到達投水地點後,飛機放下襟翼,下降減速,然後打開水箱門,8000升一泄如注,完成了此次投水試驗。機上增加了相應的吸水、放水裝置,如轟炸瞄準設備處增設放水按鈕。
水轟-5配備於解放軍北航某水上飛機部隊。北航某水上飛行團曾經創下水轟-5連續飛行8.5小時的紀錄。為實現創紀錄飛行,北航重點解決了機載雷達、通信、充氧等問題,並對放油係統、通氣係統、電路係統等進行了改進,進行了改裝空中放油試驗。
2004年,一架別-200型噴氣式水上飛機在青島進行了飛行演示。俄羅斯方麵希望能向中國推銷這一機型。我方認為,由於陸基飛機在航程、航速、機艙配置等方麵有著較大的優勢,水上飛機的優點已經局限於救援時能在事發水麵起降這一點上,前途堪憂。
我軍飛行員學駕水轟-5經曆:在黃海某海域,隻見一架架飛機一會兒貼近海麵飛行,一會兒又從海麵躍上高空。這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進行的起落飛行訓練。在天上海上來回穿梭的可不是普通的飛機,而是能上天入海的水上飛機。參加訓練的是海軍北海艦隊某水上飛機部隊。飛行員駕駛著他的戰機,在海麵和天空之間做著一連串的飛行動作。“好,做得漂亮!”從塔台裏傳來對他做的這幾個動作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