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戰爭大盤點(3)(2 / 3)

什麼是核武器

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裏,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習慣上稱這類武器為原子武器。但實質上是原子核的反應與轉變,所以稱核武器更為確切。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隻裝化學炸藥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藥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目前已有微型核武器。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衝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核武器係統,一般由核戰鬥部、投射工具和指揮控製係統等部分構成,核戰鬥部是其主要構成部分。核戰鬥部亦稱核彈頭,常與核裝置、核武器這兩個名稱相互替代使用。實際上,核裝置是指核裝料、其他材料、起爆炸藥與雷管等組合成的整體,可用於核試驗。核武器則指包括核戰鬥部在內的整個核武器係統。

核武器第一次在戰爭中的使用

核武器最早用於戰爭是在1945年,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遭到原子彈的轟炸。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清晨,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8時15分,轟炸機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炸彈,在距地麵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衝擊波的作用下,廣島市的建築全部倒塌,全市34.3萬人口中有78150人當場死亡。

接著8月9日上午,美軍又用B-29轟炸機將第二顆原子彈“胖子”投在長崎市。爆炸使長崎市23萬人口中有10萬餘人當場死傷和失蹤,城市60%~70%的建築物被毀。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原子彈的超強危害

廣島和長崎分別遭到了原子彈的轟炸。刹那間,整座城市變成一片廢墟。幾十萬人失去了生命,還有無數人一生都將忍受原子彈爆炸後遺症帶來的無盡的痛苦。這是人類戰爭史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用原子彈。

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說道:“我們向日本廣島的一個軍事基地投擲了第一顆原子彈。使用核武器的目的在於盡早結束戰爭,拯救數千美國年輕人的生命,我們不會放棄使用原子彈的權利,直到我們徹底粉碎了戰爭狂——日本的軍事能力。”

這是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向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數小時之後發表的講話。直到今天,許多戰爭老兵依舊認為,在人類曆史上首次使用原子彈是結束戰爭的唯一出路,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選擇。

原子彈曾以一聲巨響幹脆地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同時促使人們進行全新的思索,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一直沿用的解決爭端的辦法已不能再繼續下去。這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一顆擁擠的脆弱的星球上,如果試圖毀滅別人,也必將毀滅自己。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造成的傷害遺留至今。據日本有關部門統計,迄今為止,廣島受原子彈傷害而死亡的人數達24萬,長崎因原子彈爆炸而死去的人數超過13.5萬。原子彈給人類造成了一種極大的恐慌。

網絡太空戰——太空中的網絡遊戲戰

如果說67年前原子彈曾經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人們看到了太空戰,那麼現在,我們恐怕將無法忽略另一個新名詞——網絡戰爭。實際上,從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正式下令設立“網絡司令部”起,這一概念就已經清晰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