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原始社會,戰爭就已經出現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階級之間的矛盾便愈演愈烈,引發了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他們為國家、民族而戰,與國家共存亡。有文字記載,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這些發生過的無數次的戰爭裏,有的規模極大,有的傷亡慘重;有的采用原始的戰略模式,有的引用最新高科技武器。雖然我們不能親臨戰爭,但是通過品讀曆史,我們卻能身臨其境,感受戰爭留給人類的災難和傷害,同時也從那些戰爭中得到關於和平的啟示。
第一次鴉片戰爭——罪惡的印證
清朝中期以後,英國等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於是英國等國開始向中國輸出大量鴉片,牟取巨額利潤,中國民眾深受鴉片毒害。於是,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趕往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繳獲的鴉片。英國政府聞訊後,企圖謀劃發動侵華戰爭。隨即1840年,英軍入侵中國沿海城市,清軍也對英軍宣戰。
震撼人心的虎門銷煙
由於鴉片給人帶來的危害日趨嚴重,民眾深受其害,使得朝野上下查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1838年年底,清朝道光帝頒布禁煙令,派遣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後,迫使英美鴉片走私者交出鴉片近120萬千克,並使其承諾不再販賣。6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就地銷毀查禁的眾多鴉片,這一事件向外國人表明了中國人民禁煙的堅定決心。他還讓參觀者轉告其他外國人,不要再試圖向中國走私鴉片,否則就是自投羅網。
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是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1840年,英軍向中國發動戰爭,很快攻陷了浙江定海。1841年1月,攻占了大角、沙角炮台,迫使清政府對英宣戰。一場大的戰爭爆發了。
民眾抗英
鴉片戰爭期間,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配合清軍作戰,並自發地組織反侵略鬥爭。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抗擊英軍,迫使其退守鼓浪嶼。入侵浙江時,該地人民組織起“黑水黨”,給英軍一次狠狠的打擊。進犯長江後的侵略軍,途中因受到沿江人民的襲擊,遲遲不能前進。
在民眾抗英的事件中,最出名的一次是三元裏人民抗英。1841年5月,英軍闖入三元裏騷擾搶劫,激起民憤,遭到當地群眾的奮起抗擊。三元裏群眾自己組成義軍,巧妙作戰,打死英軍無數。
浙東之戰
1841年7月,英軍艦隊攻占定海前沿陣地,在炮火的極力掩護下步兵登陸,向定海周圍發起進攻。清定海總兵率部奮勇殺敵,終因寡不敵眾,相繼陣亡,定海隨即失陷。隨後,鎮海、寧波、浙東三地相繼失陷。
吳淞、鎮江保衛戰
1842年,英軍主力北上,攻占吳淞口。吳淞口因地處河流交彙處,因此東西兩岸均築有炮台,英艦隊便分別用炮火轟炸吳淞口各炮台,同時派遣步兵登陸作戰。陳化成率領的守衛軍實施猛烈反擊,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開炮擊中英艦數艘。但終因西炮台孤立無援,守軍大部陣亡,西炮台也就此失陷。
1842年6月,英軍繼續向西入侵,於7月中旬闖入鎮江江麵。在這裏又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交戰,守城將士奮勇抵抗,與英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和肉搏戰,眾多戰士寧死不屈,為保衛鎮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最終,英軍戰勝,攻下鎮江。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戰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在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中規定,中國不僅割地賠款,還要開放廣州、廈門、寧波、上海、福州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商與華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貿易。割香港島給英國,並賠款2100萬銀元。條約簽訂後,英方又強迫中方製定了條約的補充條款,以獲取更多的利益,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用條約形式“合法”侵略中國的先例。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和日本第一次真正的軍事交鋒
甲午中日戰爭是1894年7月末至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侵略戰爭。戰爭爆發的標誌是豐島海戰,戰後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中華民族帶入了災難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