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著名軍事戰役(1)(2 / 3)

一場損失慘重的戰爭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爭奪朝鮮半島控製權。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8月1日中國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對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本成為產業化國家。為了擴大市場,掠奪資源,擴張經濟道路,日本統治集團便通過軍事侵略來爭奪殖民地。

於是,日本就把矛頭指向了地大物博、軟弱落後的中國,並把朝鮮作為進攻中國的跳板。1890年,日本先把大批軍隊開到朝鮮,占領了仁川和首爾。至1890年6月底,日本派到朝鮮的兵力已達1萬名左右接著日軍攻入朝鮮王宮,劫擄國王李熙,另立全宏集傀儡政權。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牙山口外偷襲中國“高升號”運兵船,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戰爭的結果及雙方影響

甲午戰爭持續了9個多月,結果中國戰敗,中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與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賠償日軍2.3億兩白銀。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

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進一步加重了日本的自大心理和稱霸野心。

豐島海戰開始於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向豐島海麵的北洋水師濟遠和廣甲兩艦發動突然襲擊(豐島海戰),打響了甲午戰爭第一槍。戰爭爆發後,朝鮮半島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在中國近代史的前80年中,清政府領導了5次大規模的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戰爭,即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擊八國聯軍戰爭。這5次反侵略戰爭的結局是相同的,最後都是以中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

布匿戰爭——羅馬與迦太基的較量

布匿戰爭是發生於公元前264~公元前146年古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3次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故得名布匿戰爭。第一、二次布匿戰爭是作戰雙方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以強淩弱的侵略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

公元前3世紀時,迦太基是地中海西部強大的奴隸製國家。羅馬於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統一意大利後,與迦太基形成對峙之勢。兩國爭奪西西裏島導致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這次戰爭的導火線是“墨西拿事件”。

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裏,揭開戰幕。由於迦太基在海上方麵占優勢,羅馬人便迅速建立一支艦隊。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戰中,羅馬艦隊獲勝。公元前256年羅馬海軍又在埃克諾穆斯海角獲勝。

同年羅馬遠征軍在非洲登陸,但以失敗而告終。此後主要戰場移到西西裏,羅馬在陸戰中略占上風。公元前241年,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艘戰船組成的艦隊在埃加迪群島附近大敗迦太基艦隊。迦太基被迫求和,並進行賠償,第一次布匿戰爭以迦太基的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長也最有名的一場戰爭,作戰時間長達16年之久。

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後,迦太基因為失去地中海裏的西西裏島,於是在哈米爾卡·巴卡的帶領下,開始向歐洲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發展。公元前226年,羅馬和迦太基簽訂和約,規定兩國以埃布羅河為界,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劃分勢力範圍。

羅馬警告迦太基統帥漢尼拔不可穿過埃布羅河。漢尼拔無視此警告,在公元前219年,漢尼拔出兵攻打薩貢托,該城向羅馬求援,但羅馬鑒於該城不是羅馬的同盟未出兵相助,迦太基軍隊在圍困該城8個月後,占領該城。事後羅馬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受審,遭到拒絕之後向迦太基宣戰,迦太基政府也下令漢尼拔對羅馬開展軍事行動。結果迦太基戰敗。

第三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後、最短的戰爭,作戰時間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