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忙著東西作戰:在東邊,忙著征服希臘帝國;在西邊,忙著壓製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內亂。但是羅馬人還是把迦太基當成眼中釘,對二次布匿戰爭時迦太基差點兒攻入羅馬城而耿耿於懷。如何消滅迦太基,成了元老們之間的話題。
迦太基沒有什麼戰事,50年間正逐漸以貿易恢複國氣,這使羅馬更放不下心來,害怕迦太基再次挑戰。於是羅馬要求他們拋棄迦太基港口城市,搬入北非內陸。遭到迦太基拒絕後,羅馬立即宣戰,完全包圍迦太基城,開始第三次布匿戰爭。圍城3年之後,羅馬才進入城內,血洗迦太基,挨房搜索,將所有居民找出殺死。迦太基港口被毀滅,至此,獨立的迦太基國家便不複存在了。
布匿戰爭是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為關鍵的戰爭,使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導致羅馬共和國興旺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羅馬奴隸占有製社會內部階級關係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以及地中海地區後來的曆史命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馬恩河會戰——人類絞肉機戰爭
馬恩河會戰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軍隊同德軍於1914年和1918年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會戰。該會戰最終以法軍擊退德軍而告終。
第一次會戰
第一次會戰始於1914年9月4日英法軍隊撤過馬恩河。9月5~12日,英法聯軍以6個集團軍66個師約108萬人進行全線反攻。英法聯軍在寬達200千米的地帶上,向前推進60千米,從而使西線轉入持久的陣地戰階段。
在這次會戰中,德軍傷亡約21萬人,法軍約14萬人。這是一次高度機動的會戰,是西線1914年戰局中有利於聯軍的轉折點。第一次馬恩河會戰中,協約國軍粉碎了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保住了巴黎,遂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線戰場形成了膠著狀態。這場會戰的戰略性意義十分巨大,德國人喪失了其優先擊敗法國再轉過身來對付俄國的唯一機會。
在這場會戰中,交戰雙方先後投入150萬的兵力,傷亡人數在30萬以上。其中,法軍陣亡2.1萬人,受傷12.2萬人;德軍陣亡4.3萬人,受傷17.3萬人。
第二次會戰
第二次會戰始於1918年7月15日,德軍以3個集團軍的兵力在馬恩河突出部地區對英法聯軍發動進攻。7月18日,英法聯軍向德軍發起反攻。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同德軍18個師展開激戰,將德軍打退到埃納河和韋勒河一線。
8月5日會戰結束,德軍損失12萬人,聯軍損失近6萬人。聯軍向前推進42千米,防線縮短45千米,解除了對巴黎的威脅,主動權轉到協約國一方。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兵力兵器不足和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
戰後總結
德皇威廉二世指派小毛奇接任參謀總長,這原本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戰後經過很多曆史學家的論證後發現,小毛奇在距離前方陣地很遠的後方指揮戰役。小毛奇修改了施利芬計劃,從西線兵力部署的7∶1改為3∶1,小毛奇在無法了解前線的情況下,上下無法通聯,戰機盡失,一錯再錯。
赫爾穆斯·約翰內斯·毛奇(1848~1916年),德國大將,老毛奇之侄,又稱小毛奇。他出生於一個典型的普魯士容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的熏染。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起先後任德皇威廉二世侍從武官、王牌師師長、德軍軍需總監等職。1906年任德軍總參謀長。他聲稱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是為了準備發動世界性的戰爭。
法軍及協同法軍作戰的英軍於1914年9月4日撤過馬恩河,占領有利地形,伺機反攻。小毛奇失去了對部隊的控製,無奈之中隻好下達各集團軍北撤的命令。1914年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報告:“陛下,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3天後,他被撤職。1916年6月18日,一戰尚未結束,這位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便抑鬱而死。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曆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索姆河會戰——150天的拉鋸戰
索姆河會戰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英法軍隊在法國北部索姆河地區對德軍的陣地進攻戰役。戰役從1916年6月24日開始,至11月中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