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著名軍事戰役(2)(1 / 3)

索姆河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5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製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計劃已久的戰役

這場戰役是協約國在1916年總戰略進攻計劃的一部分。

雙方準備了5個多月,首先英法軍隊進行7天(6月24日~7月1日)的炮擊,雖然幾乎完全摧毀德軍第一陣地,部分摧毀第二陣地,但失去了進攻作戰在戰術上應保持的主動性。

7月1日,英國第4集團軍向巴波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英國第3集團軍第7軍在其左翼掩護;法國第6集團軍從索姆河兩岸向佩羅訥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當日,法軍和英軍右翼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為德軍壕溝陣地所阻。英軍采用密集隊形突擊,遭德軍馬克沁機槍的強大火力殺傷,損失近6萬人。

7月2日~7月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攻占德軍第二道陣地,法軍一度占領巴爾勒、比阿什等德軍防禦要地。此後數日,由於德軍投入預備部隊以及英法聯軍本身在突破戰術和指揮調度方麵存在著嚴重缺點,以致推進緩慢。

7月19日,德軍指揮部又投入新一波預備部隊,為便於指揮,將第2集團軍分編為由貝洛將軍指揮的第1集團軍和加爾維茨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並在防禦上加長縱深,構築了補充防禦地區。

7月中旬,英法聯軍僅向前推進數公裏,未達成作戰的預期目標。

坦克的第一次使用

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聯軍將其部隊增強至51個師、飛機增加至500架;而德軍增加到31個師、飛機增到300架,由於作戰的遲緩、膠著,遂轉變成為消耗戰。

9月3日起,法國米舍萊將軍的第10集團軍、英國加夫將軍的第5集團軍分別投入戰鬥,戰場正麵範圍擴大到50公裏寬的戰線。德軍增強至40個師,又不停加強陣地的防禦工事。

9月15日,英軍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推進了4~5公裏。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對守備方的德國步兵產生了心理震撼,使他們放棄陣地不戰自退。但由於坦克的技術與裝備尚未完善,加上戰線寬廣(10公裏18輛坦克),仍然沒有達到打開突破口的作戰目標。戰術層級的運用成功並未能引導作戰勝利。雖然英軍後來又使用了兩次坦克,同樣收效不大,倒讓德軍開始學習如何對付敵方這個龐然大物。

進入秋季後,氣候開始惡化,由於陰雨連綿,道路泥濘,戰鬥漸漸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兩國的作戰計劃宣告失敗。

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製造的馬克沁重機槍成為了戰場上凶殘的殺手。無數的英法聯軍官兵倒在馬克沁重機槍槍口下,成了它的犧牲者。

馬克沁重機槍是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於1884年所發明。1908年,德國人又對馬克沁重機槍進行了改進,製造了MG08式德國馬克沁重機槍,使得機槍的威力加大了很多倍。在一戰中,重機槍稱霸於陸戰場,被稱為最具威懾力的陸戰武器。

德國對捷克的閃電戰——老虎對羚羊的突然襲擊

當日本的鐵蹄踏入中國的時候,歐洲上空也彌漫著濃厚的戰爭陰雲。1938年3月,德國一槍不發,便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又緊盯住下一個目標——捷克斯洛伐克。

德國侵占捷克整個事件,使得捷克成為了慕尼黑陰謀的犧牲品,也成為英法兩國為保護自己國家利益阻止德國發動戰爭而利用的工具。

一場陰謀的戰爭

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蘇台德區,有300多萬日耳曼人。一方麵,希特勒利用這地區居民和德國人同一種族的關係,搞納粹黨組織,並指揮他們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自治”,實際上是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歸附德國;另一方麵,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們“伸張正義”,揚言要發動戰爭,又大規模地向德捷邊境調集軍隊,擬訂了“綠色計劃”,準備在1938年10月1日進攻捷克。

眼看德國軍隊就要兵臨城下,捷克政府也加強了邊界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就要一觸即發了。

各有圖謀

在這最緊要的關頭,緊張的並不隻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領袖們,這個消息也同樣令英法領導們徹夜難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複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國和捷克交戰,英法按照條約必然卷入戰爭,西歐的戰火將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