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俄國醫師柯羅特科夫進一步改進了這種裹臂式血壓計。基本原理不變,隻是明確了舒張壓和收縮壓:通過放在肱動脈上的聽診器,聽到當袖帶壓剛小於肱動脈血壓時,血流衝過被壓扁動脈所產生的振動聲(簡稱柯氏音),即為心髒收縮期的最高壓力﹐叫做收縮壓。繼續放氣﹐柯氏音加大,當聲音變得低沉而長時所測得的血壓讀數,叫做舒張壓。直到現在,人們還是以柯羅特科夫提出的血壓測量方法作為測量血壓的標準,無論在醫院還是在家庭,裹臂式水銀血壓計仍舊是最主流的測量工具。
測量方法——聽診法和示波法
聽診法又叫柯氏音法,也分為人工柯氏音法和電子柯氏音法。人工柯氏音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醫生、護士用壓力表與聽診器進行測量血壓的方法;電子柯氏音法則是用電子技術代替醫生、護士的柯氏音測量方法。目前,聽診法測量血壓所用的血壓計由氣球、袖帶和檢壓計三部分組成。
示波法也叫振蕩法,先把袖帶捆在手臂上,對袖帶自動充氣,到一定壓力(一般比收縮壓高出30~50毫米汞柱)後停止加壓,開始放氣,當氣壓達到一定程度,血流就能通過血管,且有一定的振蕩波,振蕩波通過氣管傳播到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能實時檢測到所測袖帶內的壓力及波動。
最早的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種曆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藥,誕生於1899年3月6日。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牙痛、關節痛、風濕病,還能抑製血小板聚集,用於預防和治療缺血性心髒病、心絞痛、心肺梗塞、腦血栓形成,應用於血管形成術及旁路移植術也有效。
早期朦朧的認識
阿司匹林的傳奇曆史和人類文明幾乎一樣悠長。人類很早就發現了柳樹類植物的提取物(天然水楊酸)的藥用功能。古蘇美爾人的泥板上就有用柳樹葉子治療關節炎的記載。古埃及最古老的醫學文獻《埃伯斯紙草文稿》記錄了埃及人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已經知道幹的柳樹葉子的止痛功效。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紀記錄了柳樹皮的藥效,這一知識被後來的蓋倫等古希臘和羅馬名醫反複引用。中國古人也很早就發現了柳樹的藥用價值。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柳之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外敷可治牙痛。
柳樹在歐洲一直都被很好地用來做藥物,直到中世紀木材業的大發展。因為需求的巨大,在很多地方的柳樹無法繼續被提供作為藥用。但是學者們的研究仍然在進展。1763年,有個叫斯通的學者向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了用柳皮粉醫治發燒的療法,指出柳皮還能治療瘧疾。他認為,植物的藥效應該和它們的生長環境有關;因為柳樹通常是長在潮濕的土壤裏,而發燒和陰冷潮濕有關。這還和中醫的某些思想有點像。
戰爭讓阿司匹林重新回到曆史的聚光燈下。自從發現美洲以後,歐洲人就改用南美進口的奎寧做止痛退燒藥。但是當拿破侖的法國海軍敗給英國海軍之後,歐洲大陸的海外貿易被封鎖。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不得不重新利用柳樹等易得的止痛藥。
1828年,法國藥學家和意大利化學家終於成功地從柳樹皮裏分離提純出了活性成分水楊苷。這個苦味的提取物的名稱是從柳樹的拉丁名Salixalba得來的。因為它的酸味,人們通常稱它為水楊酸。後來德國化學家赫爾曼科爾貝成功實現了它的人工合成。但是水楊酸作為藥物並不成功,它有一種極其難吃的味道,而且對胃的刺激很大,許多患者甚至認為用它治療比病症本身更難忍受。
誰是阿司匹林的發明者
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給水楊酸分子加了一個乙酰基,發明了乙酰水楊酸,也就是現在的阿司匹林。根據拜耳公司的官方曆史,霍夫曼的研究動力來源於他的父親服用水楊酸時對藥的強烈味道和副作用的抱怨。霍夫曼還有另一個著名的成就——他用同樣的方法合成了乙酰嗎啡。當時的醫生剛剛開始注意到嗎啡的成癮性,霍夫曼的乙酰嗎啡很快就被拜耳公司以非上癮性嗎啡投入市場。
關於乙酰水楊酸的發明歸屬,後來有一些爭議。1949年,霍夫曼在拜耳公司的上級艾興格林聲稱給水楊酸加上乙酰基是他的主意,而他因為是猶太人而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而事實上他發現的乙酰水楊酸早幾十年前就被合成出來了。法國化學家戈哈特1853年就合成了不純的乙酰水楊酸;德國化學家克勞特之後製得了更純的產品。但他們都沒有發現它的醫學價值。
戰火中的阿司匹林
乙酰水楊酸在拜耳公司合成出來後最初並沒有引起當時的藥物部門主任的重視,幾乎被打入冷宮。但是最終還是進行了動物和人體實驗,這些實驗的成功很快就使拜耳公司決定把它投入市場。這種藥物被正式命名為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