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庚:無知在曲阜(1 / 1)

Day14,4月20日,晴

一直以來,我們兩個人自詡為曆史愛好者,喜歡看曆史類的書籍和電視節目,喜歡去的地方也是些古寺、古院落,所以,到了曲阜這個古跡眾多的地方我倆自然興奮異常。然而等真正進到孔廟時,卻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打擊源自十三碑亭。“最早建於金代,共存放了五十五方石碑,年代跨越唐朝至民國近一千五百餘年。字體涵蓋真草隸篆,內容除了王侯歌功還有農民起義的記載,曆史價值極高……”出發前我倆特意做了功課,這樣的高級遺跡對我倆來說是絕對的吸引。但等站到一方碑刻麵前時,我倆頓時傻眼了,因為看不懂。

那方碑上刻的是篆書,琳勉強能念幾個字,但對我來說這完全就是天書。我站在那裏張著嘴,眼神發直。琳看到我這個狀態,趕緊安慰:“咱看不懂正常,很多專家也不敢說全認識。走,看別的去。”於是我倆挪到另一塊碑前,一看是隸書,嗯,這個咱認識。我為了顯擺,搶在琳之前開始念,可還沒念完一列,琳就不停地扯我的袖子:“小聲點兒,斷句斷錯了……”汗,這古人寫字也不用標點符號,我當年文言文學得也還可以啊。怪不得旁邊的大叔不停地“哧哧”地笑,丟人丟到孔老爺子家了。

字雖然看懂了,讀著卻異常費力,而且不能完全明白文字所要表達的含義。其實很多碑文長篇累牘,歌功頌德,其間引用了各年各代的曆史史實,不了解這些史實,自然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看文看不懂,看字是外行,這碑看得真是悲哀。

就在這時,旁邊過來一個旅遊團,導遊小姐指著兩個挨得很近的亭犄角說,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有名的格局——鉤心鬥角,然後開始講起相關的故事。聽著故事,亭子在眼前變得生動起來,好像當年建亭的一幕幕又重新出現。於是我們跟著這個旅遊團,蹭著講解,走了很長的一段,接收了更多的關於孔廟的信息。這段遊覽的經曆,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

對政治、軍事我們一直興趣淡薄,卻唯獨鍾情於曆史遺存。現在看來,我倆熱愛的僅僅是現存於世的古老建築或物件,醉心於那些不知名工匠的技藝,醉心於傳統的設計,醉心於無法重現的精雕細琢,更醉心於隻能想象的古老歲月。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所謂的熱愛,是多麼的虛偽浮誇。喜歡看,卻從不深究;驚歎,卻也隻限於驚歎。不了解它們的來由,不了解它們的內涵,不了解它們的經曆,更不了解與它們相伴的前人都經曆過怎樣的世事變遷。這是我們在曲阜遊覽時莫名空虛的源頭。對著滿眼的殿宇、碑亭,我們究竟在感歎什麼?單純是宏偉的視覺衝擊和曆史滄桑?多麼空洞,乏善可陳。

愛而不鑽,愛而不專,是謂偽愛。在我們深入學習研究之前,不敢再玷汙“曆史愛好者”這一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