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管理——彰顯企業內涵(3 / 3)

海爾物流推進本部的采購經理張永劭就是一個典型。他感歎說,SBU把他從一個普通的采購員變成一個采購經理。他以前作為采購員,隻管買材料就行了,可現在要參與設計、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不少“分外事”。例如他所采購的鋼板被用到冰箱上投放市場,一旦用戶在這個環節上發生了質量問題,責任一直要追究到他。SBU給了員工最大化責任,還給了員工同樣大的創造空間,而後者才是管理者最想賦予員工的東西。

2002年,全球鋼板價格不斷上揚,張永劭不但保證了集團對鋼板的需要,還爭得了同行中的最大價格優勢。2003—2004年,他更是把客戶從海爾擴大到外部,做起了“第三方采購”。在業務越來越多,一個人忙不過來的情況下,他自主決定雇用了幾個人。海爾鼓勵像張永劭這樣經營幾個億的“微型公司”,讓張永劭以老板自居去經營,使企業給他的資源增值,使個人的價值增值。

馬斯洛在需求層次論中,明確指出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需求動機,它的特征是對某一事業的忘我獻身。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實際上,這種自我實現體現的就是成就感。

SBU一下子道出了現代企業管理中最本質的東西,即人的最高追求應是自我實現,激活組織中的每一個細胞是每一個領導者最大的夢想。海爾正是通過SBU機製,把創新思維和員工自我實現需求有機融合,使海爾人在一步步的前進中品嚐到了成就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並進一步形成了海爾人獨有的使命感,從“要我幹”變成“我要幹”,擁有一種掌控全局的責任心。這對於其他企業來說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六、量力而行地做事

長期以來,“實幹闖未來”一直是粵商真實而傳統的經商心態,而商業功利意識過濃、文化底蘊不足又反映了廣東民營企業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

然而,比起其他國內大型企業來說,美的在何老總的帶領下卻表現得相當低調。因為美的不想獲得政治榮譽,不想樹典型、被標榜,也不想要虛名,美的關心的是賺錢,所以很務實。長久以來,在“少說、多做、悄悄幹”原則的指引下,美的不僅很少被媒體追蹤,甚至連擴大企業知名度的宣傳造勢也很少涉足,但美的的年增長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卻一直保持在35%的增長勢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幾十年來,一路低調走過來的美的是穩健的、務實的,它在這個個性張揚、普遍浮躁的社會中繼續保持著戒驕戒躁、求實創新的作風,經過大浪淘沙的殘酷洗禮,至今仍保持著持久穩定的增長率。20世紀80年代,美的的年均增長率為60%,90年代為50%……2003年,美的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出口創彙5億美元,同比增長60%。這些成績背後,是美的人埋頭苦幹的務實心態,也正是這樣的心態成就了美的。

然而,低調處世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可能缺乏二次創業的激情、缺少強勢的霸主態勢和必要的全球化視野,以及過於微觀的操作等。但聰明的美的人巧妙地回避了這些問題,他們用一輪接著一輪的科技創新掀起了創新的激情大潮;他們用宏觀的戰略眼光果斷出擊,成就了今天強勢的霸主地位;他們用客觀務實的海外戰略布局,將美的的旗幟插在了大洋彼岸……

從這些成績中,我們看出了美的所具有的獨特優點,這就是美的一直堅持的價值倫理,比如充分尊重顧客的利益,不亂吹、不亂講,不去編造一些子虛烏有的“概念”等。而這恰恰是中國很多企業最缺乏的,又是最基本的營銷道德觀。很多時候,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保護消費者利益、消費者至上,可誰又真正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誰又能真正做到顧客至上呢?美的的成功,讓我們在看到希望的同時,也看到了一些企業的軟肋——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騖遠。

多年來,美的不僅在作風上追求低調,在品牌傳播上同樣也堅持自己的風格。美的的風格偏向於女性化,有活力,比較柔,比較年輕化,但很清新、很脫俗。因此,美的在傳播形式上並不搞鋪天蓋地的廣告戰和視覺衝擊,而是將重點放在店麵設計上。清新典雅的風格、小家碧玉般的脈脈含情,將美的產品的內在韻味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追求品位,不搞低俗化、庸俗化的東西也一直是美的的精神所在。對此,美的的一位員工說:“我一直反對新聞炒作!市場部曾給了很多方案,包括炒作‘非典’……但我說不湊這個熱鬧。雖然這些對我們的短期效益是有點影響的,但我們還是必須堅持自己,並盡可能從這種堅持當中漸漸得到一些益處,比如注重品牌的提升等”

2004年,當TCL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為中國企業打開國際化之窗時,何老總沒有頭腦發熱跟風而上,而是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靜和理智,並對當前形勢表現出一貫的低調風格。同年,美國第三大家電巨頭美泰克最終耐不住性子主動找到美的,並希望美的能夠出手接盤,但何老總給出的意見是:可以接觸一下,但送給我,我都不要。因為他非常清楚需求的邊界和能力邊界,他寧可讓機會白白流走,也絕不謀求邊界外的任何東西,不去做超出能力的任何事情。

“不背包袱,不扛大旗,不冒進,要量力而行”,這是對美的務實低調、埋頭苦幹精神的精辟總結。無論是在商場還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進,穩紮穩打,量力而行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隻有穩,才能長久;隻有穩,才能越走越遠。

七、給顧客營造家的感覺

在星巴克,有這樣的一個理念,他們視顧客為尊貴的上帝,還把顧客當做自己的朋友。

在德國的一家星巴克分店裏,有一對情侶經常光顧這家分店,他們被星巴克濃濃的咖啡、熱情周到的服務所吸引,再加上星巴克所散發的浪漫氛圍,這對情侶簡直視星巴克為自己的家,每天下班以後都要在星巴克品嚐香濃的咖啡。同時,他們與星巴克的侍者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一天,侍者發現這對情侶隻來了一個,小夥子坐在昏暗的角落裏歎息不已、鬱鬱寡歡,失去了往日的瀟灑與浪漫。侍者小心翼翼地走近,耐心地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年輕人很無奈但很坦誠地告訴侍者,他因為一件小事與女朋友吵架,他現在很後悔,不知道該做什麼。侍者用溫柔的目光看著年輕人,告訴他要主動向女朋友道歉,坦誠地麵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年輕人點了點頭。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第四天,那對情侶又出現在星巴克的咖啡店裏,小夥子用感激的目光看著星巴克的侍者——他的朋友。

顧客至上、文化親情,給顧客一種家的感覺,這就是星巴克成功的文化基礎!

舒爾茨初次來到星巴克時,首先聞到的是咖啡濃濃的芬芳香味,就像沒有被打磨成型的鑽石那樣原汁原味,而他卻有信心將這顆鑽石打磨得更加璀璨。這種感覺讓舒爾茨更加堅信,他今後的生活肯定是與咖啡分不開的。他毅然辭去了悠閑高薪的工作,去星巴克做了一名營銷總監。

米蘭的一次出差成為舒爾茨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米蘭,他進入一家咖啡店喝當地的意大利咖啡,突然有一種重新改造星巴克的靈感產生——一種放鬆的氣氛、交誼的空間、心情的轉換,才是吸引顧客的精髓所在。

營銷學的第一原理就是滿足客戶的需求。舒爾茨認為星巴克的產品不單是咖啡,還有在咖啡店的體驗。舒爾茨在美國推行了一種全新的“咖啡生活”:“星巴克是人們的第三個場所,第一個是家,第二個是辦公室,星巴克則介於兩者之間。在這裏待著,讓人感到舒適、安全和家的溫馨。”在中國一些有關小資生活方式的文章中經常提到這樣一種現象:“高級寫字樓裏的高級白領們一般上午在辦公室,下午則在星巴克泡著。”

“舒適、安全和家的溫馨”主要靠在咖啡店中同顧客進行交流來打造,特別是咖啡生同顧客之間的溝通。每一個咖啡生都要接受嚴格的培訓,包括客戶服務、基本銷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識、咖啡的製作技巧等。咖啡生要能夠理解客戶的需求,在耐心向顧客講解咖啡的不同口感和香味的同時,也要能大膽地與顧客進行眼神接觸。星巴克靠員工的耐心和經驗,慢慢地建立與顧客的關係。最初他們以一對一方式教導稍有品位的顧客,告訴他們如何區分各種咖啡的不同,並指導顧客磨豆以及在家泡煮咖啡的技巧。這種與顧客分享咖啡資訊的方法不但為星巴克打響了知名度,也培養了一群忠實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