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爾茨的策略是循序漸進的,是按一次一個顧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個市場來做的。星巴克的標準是:煮好每一杯咖啡,把握好每一個細節。你可能今天麵對的是第100位客人,可對客人來說,喝到的卻是第一杯咖啡,他對星巴克的認識就是從這杯咖啡開始的。如今每周光臨星巴克的人數達到了2500萬人。星巴克的成功證明了一個耗資數百萬元的廣告不是創立一個全國性品牌的先決條件,充足的財力並非創造名牌產品的唯一條件,顧客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品牌效益,隻有與客戶交朋友,把客戶的感覺尊為第一,企業才能長久地發展下去,並創造出永久的品牌。
一、投資應有適當的規模
企業的投資規模決定了投資者對選定的產品的要求數量及其生產技術水平。
企業製約投資規模的因素主要為:
(1)社會對這種產品的需求總量以及市場的競爭狀況;
(2)該產品的技術特點和所在行業的特點;
(3)該產品在企業全部產品中的地位及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4)企業的能量級,主要是指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企業素質、企業籌集和調配資源和能力。
在上述因素中,前三個因素規定了產品投資應該達到的規模,後一個因素則決定了企業能夠達到的投資規模,在四因素結合的最佳點上,就是投資者對產生投資的最優規模。
為了使創辦企業的投資者在決策時能夠更好地選擇戰略方針,我們將投資的戰略歸納為如下幾類,下麵分別進行介紹。
(1)發展型投資
發展型投資戰略是投資者在現有水平上向更高一級邁進的戰略,也是投資者廣泛推行的戰略,在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戰略普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如果試圖同時在兩個基礎上實行多角度的投資戰略,那麼這個企業必將遇到極大的困難,這是因為這兩個基礎要求有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不同的投資戰略,它們麵臨的問題也不同,一些發達國家企業的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
(2)穩定型投資
穩定型投資戰略適用於穩定或下降行業中的企業。這些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無法繼續擴大,企業產品在質量、性能、形式上已沒有什麼改變的餘地,供需達到一定的平衡,這時的企業隻有防禦之功而無進取之力,繼續投入資源已經意義不大。因此,這種戰略的特點是,在投資方向上不再將老產品作為重點,不再追加設備投資,而是努力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不再擴大現有企業規模,但盡可能地保持市場占有率,降低成本和改善企業現金流量,以盡可能多地獲取現有產品的利潤,積聚資金為將來的發展做準備。因此,企業除了對維持現在產品所需的一些項目進行小規模投資外,還可能對一些企業現在產品之外的“短平快”項目進行投資。
穩定型投資戰略實際上是產品轉向的一個過渡階段。其過渡時間的長短,取決於老產品的壽命周期和轉入新產品的難易程度。
企業推行這一戰略的要點是:投資決策者要切實把握企業的優劣勢,選準新的產品為投資對象。
(3)退卻型投資
這一戰略多用於經濟不景氣、資源緊張,企業內部存在著重大問題,產品滯銷,財務狀況惡化,政府對某種產品開始限製以及企業規模木當,無法占領一個有利的經營角等情況,其實施的對象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事業部、生產線或一些特定的產品、工藝。這種投資戰略的特點是,從現經營領域中抽出投資,減少產量,削減研究和銷售人員。這種戰略又可分為兩種:
(1)完全退卻的投資戰略,當企業受到全麵威脅,即將破產時將全部資產清算出賣以收回資金,償還債務。
(2)部分退卻的投資戰略,在企業受到嚴重威脅時,為了生存,企業將部分非關鍵產品或技術賣出,或者委托別人管理,放棄在某一領域的努力,緊縮經營規模,轉產經營別的產品或與其他部門合並。
上述幾種投資模式是投資者在選項時應完全考慮的內容。隻有這樣才能選擇適當的投資規模,量力而行。
二、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
縱觀市場經濟發展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當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由於對資本需求的不斷擴大,就會開始不斷向金融資本滲透;而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也必須要尋找產業資本支持,以此作為金融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於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就像“冬蟲夏草”一樣密不可分。
據了解,世界500強公司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進行了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的經營行為,而國內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結合才剛剛開始,還處於初級階段。一位金融專家曾經說過,從表麵上看,我國公司的產業資本已經與金融市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但實際上,金融資本與產業鏈條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在產融結合中,如何才能挖到“第一桶金”呢?作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管理者,要做到:
(1)根據資本運作的客觀規律行事
產業資本運作和金融資本運作都有著不同的客觀規律。
以產業資本為例,傳統產業的投資,大多數是中長期投資,一般要在三到五年之後,才有可能有豐厚的利潤回報,有的產業回報期可能更長。而金融業則不同,例如在股票市場上,隻要投資準確,回報期可能很短,利潤也可能很高;與此同時,如果投資失誤,也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投資者一敗塗地,血本無歸。
所以,在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公司對資本的回報率,流動資金周轉率,固定資產占有率,固定資產折舊率,利潤回報率等財務指標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不對這些客觀規律有正確的認識,即使你的公司從產業資本領域進入到金融資本領域,你也未必能夠挖到“第一桶金”。
(2)要有必要的人才儲備
每個管理者不可能做到事事精通,但是當公司決定從產業資本領域向金融資本領域滲透時,必要的人才儲備是必不可少的。反之,當金融公司希望向產業資本領域投資時,也要網羅一些精英人才,才有可能在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大展拳腳。
張瑞敏曾向記者說,他們在製造業方麵的經驗,如果生硬移植到金融業中,很可能會阻礙它的發展。有些做法是難以移植的,但創新的思路,創新的發展戰略,大膽引進人才的機製,都有助於海爾集團進入他原本比較陌生的金融領域。為了增加自己對金融領域業務的判斷力,海爾還邀請了一些金融業的負責人來參加海爾的有關會議,虛心聽取這些專家的意見。
(3)要對金融市場的風險有足夠的承受力
在物質基礎方麵,具體地說,要有相當豐厚的資本和產業實力作基礎,才可以進入金融領域對此,許多管理者是有充分的準備的;在心理承受力方麵,因為金融領域內的刺激性新聞很多,當這些新聞與自己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時,就會有一種“切膚之感”,不管虧損時讓你感到的“切膚之痛”,還是贏利時讓你感到的“切膚之樂”,都需要你有一顆堅強的心髒和一套完整堅硬的神經係統來承受,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那麼金融市場風險帶給你的痛苦將大於歡樂。對此,許多產業領域的公司家們未必都已經準備好了。
三、創意是進行投資的關鍵
美國矽穀是信息業人士創造財富和神話的地方,這裏的沙山路是風險投資家聚居的所在。有人開玩笑說,矽穀人什麼都不怕,就怕缺少創意。隻要有好的創意,什麼都不帶,拿著你的方案到沙山路去,大聲地喊叫“INTERNET”“3D”“YAHOO”“AGP”之類最時髦的名詞,或大家都聽不懂的術語,立刻就會有風險投資家從天下掉下來,將大把的鈔票送給你,其唯一的條件就是要讓你成為他的創業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