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管理者的領導藝術——企業發展得以發展的關口(1 / 3)

一、領導的領導藝術

著名心理學家費德勒是領導權變理論的重要人物之一。通過調查研究,他提出了三種影響領導行為效果的情境因素:

(1)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領導者對職工的信任程度,及職工對領導者的忠誠和領導者是否有吸引力)。

(2)任務結構是否明確(指下達的工作是常規的、慣例的、還是非常規的)。

(3)領導者的崗位(職位)權力強弱(指領導者的職位、權力與權威、被上級與組織支持程度)。

費德勒認為領導的有效性依賴於情境的有利性,而情境的有利性取決於幾個變量:

任務的結構性(又叫任務結構化),包括任務已標準化、規格化,目標、程序、內容是明確的。任務越是結構化,情境就越有利。

領導者的職權,也就是說,領導者的職位或法定權力越大,情境越有利。

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關係。這個變量被看成是以上三種變量中最重要的。

如果以上三個條件均具備,便是最有利的領導條件。如果三者都不具備,便是最不利的領導條件。

假如將上述任一變量分成兩種情況:上下關係好與差,任務結構性明確與不明確,職權強與弱,則可組合出八種主要的領導形態。

費德勒通過對1200個小組的研究,調查了1200個團體的領導者,收集了將領導風格同對領導的有利條件或不利條件的三維情境因素聯係起來的數據,得出如下結論:在組織情況極有利或極不利時,任務導向型是有效的領導形態;在組織情況一般時,人際關係型是有效的領導形態。

二、善用“連續體”模式

在決策過程中,領導者常常麵臨這樣的情況,即不知是自己決策好,還是讓部屬參與決策好;是集權好,還是民主好。為了解決這方麵的問題,坦南鮑姆和施密特提出了連續體理論。他們認為在兩種極端的領導行為之間,存在著許多中介性領導行為,它們與極端領導行為一起構成連續體。

(1)領導作出決策並宣布實施

在這種模式中,領導者確定一個問題,並考慮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從中選擇一種,然後向下屬宣布執行,不給下屬直接參與決策的機會。

(2)領導者說服下屬執行決策

同前一種模式一樣,這種模式中的領導者承擔確認問題和做出決策的責任。但他不是簡單地宣布實施這個決策,而是認識到下屬中可能會存在反對意見,於是試圖通過闡明這個決策可能給下屬帶來的利益來說服下屬接受這個決策,消除下屬的反對。

(3)領導者提出計劃並征求下屬的意見

在這種模式中,領導者提出了一個決策,並希望下屬接受這個決策。他向下屬提出一個有關自己的計劃的詳細說明,並允許下屬提出問題。這樣,下屬就能更好地理解領導者的計劃和意圖,領導者和下屬能夠共同討論決策的意義和作用。

(4)領導者提出可修改的計劃

在這種模式中,下屬可以對決策發揮某些影響作用,但確認和分析問題的主動權仍在領導者手中。領導者先對問題進行思考,提出一個暫時的可修改的計劃,並把這個暫定的計劃交給有關人員進行意見征求。

(5)領導者提出問題,征求意見做決策

在以上幾種模式中,領導者在征求下屬意見之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而在這個模式中,下屬有機會在決策做出以前就提出自己的建議。領導者的主動作用體現在確定問題,下屬的作用在於提出各種解決的方案,最後,領導者從他們自己和下屬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中選擇一種他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