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幾千隻小白鼠的心髒中提取到幾毫克這種物質,接著,又把這種物質注射到小白鼠的靜脈裏,發現小白鼠的心髒產生劇烈的收縮,血容量上升,小便也增多了。由於這種神奇的物質來自心髒,又能使心髒產生強烈收縮,所以,伯德給它起名叫“心髒激素”。
不久以後,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拉雷赫博士,又進一步研究了心髒激素的組成、結構及其作用。
科學家們發現,心髒激素是由碳、氫、氧、氨等元素化合而成的,是一種肽類化合物。別看它的結構並不複雜,但作用很大,幾微克的心髒激素就可以持續維持血液的體內循環。當人攝入過量的鹽或血量急速上升的時候,心髒就會很快分泌出心髒激素,使人的血量和血壓恢複正常。科學家們指出,別看它在血液中的量少,少到用現代儀器幾乎偵察不到,而它的作用卻大得讓人吃驚。
現在,心髒激素已經用在腎功能衰弱、心髒病和高血壓症的治療上,而且有一定療效。但心髒激素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它的化學原理是什麼?現在仍然是個未知數,科學家們正在繼續探討。
心髒也有智能
國外有個以狐狸為祖先的氏族,他們喜歡吃狐狸的心,目的是希望能有狐狸那樣的智慧。在這些原始人看來,心與思想、智慧是有關的。
我們當然知道,腦子是掌握思想的機器,認為隻有它才具有智能。然而我國古人卻把這種本領歸之於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明確地指出了心髒的“思”的功能。古代哲學家荀況同樣認為:心是人體的支配者,又是精神活動的主管。甚至在50年前,某些學者還在著作中宣布:“心和腦都是人的思想庫”。
古希臘人也認為心是思維的器官,亞裏斯多德就堅信這一點。
現代生理科學興起後,人們通常並不相信心能“思”,心有“智能”,隻認為它是個機械性器官,它的唯一作用就是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並把古人所說的“心”,都一概解釋為“腦”。
的確,我們目前說的“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用心讀書”、“一心不能二用”、“心有靈犀一點通”等等,都指的是腦功能。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心髒也可能列入“智能器官”。
美國加州一位72歲老人在接受心髒手術後,竟然失去部分記憶,把過去20多年的人和事忘得一幹二淨,連結婚16年的妻子也視如陌生人。蘇格蘭的一位家庭主婦因病移植了一位死於非命的男青年的心髒後,也一反往日溫和文靜的常態,變得與那男青年般地酗酒鬧事、整夜不歸了。如何解釋這等現象?我國學者認為,是心髒參與腦的工作,兩者一起主宰著人的思維活動之故。
在2000年前,人類已知道異常的情緒對心髒會有不良影響。瑞典和美國的學者在不久前調查了17433名成人後得出結論:心髒需要友誼,因為孤獨、寂寞的人約有一半左右死於心髒病。
有的心理學家發現:心跳適當加快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為心髒這時會給腦子發信號,提請“司令部”集中精力去幹好工作。
美國的一位生物化學家發現,心髒能夠製造一些特殊的激素,借助它們與身體其他器官取得聯係,甚至與腦溝通,“指導”其他器官如何更好地為健康服務。各國科學家已相繼證實心髒的這種新功能——內分泌功能。
根據上述種種,有的醫學博士認為:心髒“實際是一種‘有智慧’的器官”。當然,心髒的“智能”究竟有多大,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證明。
牙齒的力量
你一定知道,喝稀飯與嚼大餅,吃香蕉與啃甘蔗,牙齒咀嚼的力是不同的。
根據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實驗人員用特別儀器測試,鼠在啃咬硬物時,牙齒對物體的壓力每平方厘米竟達490千克。人類牙齒的咀嚼力平均為31千克。而全口牙齒的總咬力,男子為1048千克,女性是936千克。難怪大家要用“咬牙切齒”來表示憤怒和顯示自己的力量了。不過,要是少了1隻牙,則咬力要減少22%;拔去兩隻,下降近一半;缺了3隻呢,就隻剩37%了。由此可見,保護牙齒對保護咬力是何等的重要。
牙齒可謂人體中的“大力士”,如果再經長期鍛煉,會更加堅強、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