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神奇的心理感應現象(4)(2 / 2)

通過隧道。32%的人感到軀體在黑暗中晃晃悠悠地通過一個深邃的隧道,並覺得自身被牽拉或擠壓,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隧道盡頭隱約閃爍著一絲光明。據認為,這是誕生記憶的複蘇。即出生時自身通過母親產道而被推到人間的經曆的回憶。

與親人或熟人團聚。這些親人可以是活著的,也可以是已去世的。他們的形象高大並伴有絢麗的光輝或光環。這種幻覺性滿足,有助於改變因沮喪而坐以待斃的消極情緒。約50%的人有此種體驗。

人生全景式的或回顧。22~27%的人腦際裏一幕幕快速掠過既往的經曆,類似電影的蒙太奇,內容多為令人愉快的重大事件。這種過去的重視可提供一種無始無終之感。是對恐懼和死亡的退避反應。

除了以上主要瀕死體驗以外,一些人有過時間停止、與宇宙合而為一、被外力控製感,思維異常敏銳清晰感,突然醒悟、與世隔絕感,被審判感,耀眼光亮感等等。為了更方便地檢查這些複雜的心理感受,1983年,瀕死研究專家蓋鬆製定出第一個瀕死體驗測量表,包括認知,情感,超常,超然4個方麵16個項目。現已得經到國際瀕死現象研究協會的認可,成為一種研究工具。

當人身患絕症,並知道自己不久將會死掉時,心理上會產生一係列適應性的緩慢變化。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人卡伯勃首先開創了稱為“垂危和死之動力學”這一新領域。研究認為,臨終心理的發展可分為5個階段。

懷疑和否定期。“不,我不會死的!”這是此時期病人的心底呼喊。病人表現為懷疑醫生,四處奔走,以求確診。這種否定情緒,可暫時免除對死的憂痛,為自己和別人提供心理準備和適應時間。

忿恨期。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時,便忿忿不平:“為什麼偏偏我要死?”看見別人健康愉快地生活,病人本能地產生了羨慕、妒忌以至仇恨的複雜心理,表現出煩躁不安、無端生氣甚至攻擊和敵意行為。此時,應耐心幫助病人疏導其情緒。

自責期。病人開始承認死亡的來臨,並估算剩餘時間。情緒反複,喜怒無常。回顧往事,檢點自己的願望和責任,希望延長生命,看到兒子完婚,女兒出嫁,孫子誕生。總感到還有許多事情要做,責怪或追悔早年的錯誤。

抑鬱期。病人的感覺反應遲鈍,抑鬱寡言,長籲短歎,渾渾噩噩,對任何事物麻木不仁。這時若極力勸病人高興或振作起來,往往適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導致精神病樣發作。

絕望期。病人靜靜地等待死亡降臨,懼怕孤獨但又不願熱鬧,情緒趨於平和甚至有欣快感。多數入不願在異鄉或醫院裏渡過這個時期,希望回到家中與親人廝守在一起。

研究瀕死體驗和臨終心理,不但能深化人類對這一自然之謎的認識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對瀕死和垂危者進行救生、安撫和醫護,幫助他們擺脫危境,戰勝死亡,創造“起死回生”的奇跡。國外在這方麵已作了大量工作。例如,利用瀕死體驗增強企圖自殺者對生命價值的珍視和留戀,擺脫自責、內疚、厭世及輕生念頭;根據臨終心理的不同階段,製定心理治療和護理方案,使病人在平和、安逸的心境中走完人生之旅,等等。

目前,國外科學界已普遍承認瀕死經驗的存在,但在解釋這類奇特、微妙的現象時,存在多種說法。最普遍的是心理學的解釋。他們認為,瀕死經驗是人腦在逃避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時,由“自我防禦機製”引發出來的幻覺。但是,為什麼意外死亡者的瀕死經驗也同樣是這些呢?心理學的解釋顯然不夠嚴密。第二種說法從藥理上解釋。麻醉藥與迷幻藥等藥品給人體帶來的反映與這種瀕死經驗相似。但是,多數瀕死者並非是吸毒者。所以,產生了第三種神經學的解釋。當人遇到極端危險時會在神經上產生類似的體會。瀕死經驗與體驗者的宗教信仰沒有必然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