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生殖是由海綿體內一種特殊的細胞——遊走細胞(也稱變形細胞)——特化,產生精子和卵子,異體受精後,發育成為兩囊幼體,再逐漸長大,成為新的海綿體。
海綿是一種底棲固著生物,有時附著在漁網等捕撈用具上,有時會鑽到管道中去,堵塞管道,使水流不暢通,這些對捕撈業有相當危害。因而海綿同時也是一種汙損生物。
海龜的同族——玳瑁
玳瑁是一種個體較小的海龜,殼長約半米多。它的甲殼上的盾片呈覆瓦狀排列,椎盾菱形,後部緣盾的遊離緣成凹凸不平的鋸齒狀,總盾片數為十三枚,所以又稱“十三棱”。成年玳瑁的甲殼呈鮮豔的黃褐色,是製造眼鏡框架和其他工藝品的上等原料。
玳瑁性情凶暴,以軟體動物、小魚、海藻等為食,我國南方沿海能見到它們的蹤影,是我國二類保護動物。
繁殖季節,大多數海龜在夜間爬上沙灘產卵,玳瑁則是白天上岸產卵,數目也較其他龜類為少。
數十年前,我國海南島等地曾是海龜、海鳥等棲居的天堂。那裏氣候溫暖,沙灘細軟,海水清潔,食物豐富,非常適合海龜生活。據說,當地玳瑁等資源眾多,遊人入海嬉戲時可與其同遊,上岸後隨處可見大小海龜“漫步”,龜卵俯拾皆是。但是由於人們不重視保護,海龜資源急劇減少,再也見不到昔日景觀了。
而美麗的玳瑁,其甲殼的裝飾花紋常為其招來“殺身之禍”;又由於玳瑁殼具清熱解毒功能,可以入藥,所以用玳瑁製造的工藝品據說就有了“避邪祛病”的功能,被人大肆利用。讓我們把美麗還給玳瑁,把生機還給海岸吧。
拉蒂邁魚——轟動世界的發現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東倫敦港附近捕魚的漁民,在一條小河入海口外的海裏,捕撈到一條從沒有見過的奇怪的魚。魚身長1.5米,體重達58千克。出水時魚體呈海藍色。經研究認為,它是早在1.2億年以前在地球上滅絕了的空棘魚類的成員,是一條活著的空棘魚。
這一發現曾轟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古生物學家和魚類學家對這一發現尤為重視。科學家為了紀念這一標本的收藏和保護者,就以保護者的名字給它取名為拉蒂邁魚。到1975年1月,在近40年裏總共捕獲了80多條,基本上都是在科摩羅群島附近。科摩羅共和國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曾將一條珍貴的拉蒂邁魚贈送給中國,現這一標本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陳列館內。
為什麼拉蒂邁魚的發現如此重要,以致能轟動全世界的學術界?
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類是由猿進化來的,那麼猿又是怎樣來的?如此追下去就會一直追到最早的脊椎動物——魚了。在極其漫長的發展曆史中,首先是由魚類當中的一種進化成為兩棲類。然後完全脫離水成為真正在陸上生活的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最後才是我們人類本身。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這已由在格陵蘭地區大約在3.5億年前的岩層裏所找到的魚石螈化石得到了證實。魚石螈具有魚和兩棲類的雙重特征,也就是說,它是由魚類中的一支——扇鰭魚類裏的骨鱗魚類進化而來的。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同屬總鰭魚類。空棘魚類比較保守,即使是在生活環境變得最壞的時候,它們也沒有離開水。拉蒂邁魚就是這一支的現生成員。從它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兩棲類遠房兄弟的特征,這反過來也就更加證明了兩棲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