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種類的水母有晝夜垂直移動的現象,如八瓣隔膜水母和一種管水母,它們在夜間移動到海水的表層,而在白天則下沉到深層。當它們大量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形成聲散射層,阻礙聲波在海水中的傳遞。

不隻水母類,海洋中許多種浮遊生物,如橈足類的蜇水蚤等,也都有晝夜垂直移動現象,這可能與生物的趨光性有關。

水母類的共棲現象很普遍。一些魚類的幼魚躲在霞水母、金黃水母、僧帽水母的傘下的觸手間或浮囊體下的觸手間。幼魚可獲得水母的保護,而水母又因小魚對外界動物侵害的反應敏感,可觸動水母體,引起傘部收縮而沉入深處避害。水母和單細胞藻類共生例子也不少。例如前溝藻在帆水母體內共生,這些藻類能利用水母體內的代謝產物(如CO2等),而水母則可利用藻類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來進行呼吸。

水母對海洋漁業的危害是比較嚴重的。有些大型水母如根口水母等,在繁殖期內大量出現時,會阻塞或破壞漁網,使產量減低。此外,許多水母大量捕食經濟魚、蝦、貝類的幼體,破壞水產資源。

漫話海蜇

海蜇,屬腔腸動物,是水母的一種,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海蜇的個體雖大,卻禁不起碰撞和擠壓。養殖場在試養海蜇的初期,由於經驗不足,養殖海蜇的小型試驗池經常發生海蜇在運動中撞到池壁而引起傘緣殘缺,觸手脫落等現象。而且雖然海蜇的再生能力很強,但在人工條件下,海蜇受傷的部位容易潰爛,引起整個身體的病變,這對大量人工養殖很不利。

海蜇的口腕觸手間有許多小魚小蝦,它們與海蜇和睦相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一種“海蜇蝦”,寄生在海蜇身上,恰好成了它的眼睛。一有敵情,小蝦便刺它一下,海蜇立刻潛逃。有趣的是,每隻海蜇身上隻有一隻小蝦寄生,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還是一個待解的謎。

海蜇是肉食性動物。它借助觸手捕捉到小型生物,並用觸手上的刺胞將獵物殺死後食用。

海蜇的刺胞中的毒素非常厲害。有經驗的人在大海中遊泳時刻提防著水母類的東西。一旦被蜇,皮膚又紅又癢,嚴重者還會中毒昏迷,非常危險。

海蜇在我國的分布很廣泛,北自遼寧,南至海南,都有它生存的蹤跡,尤以浙江沿海產量最多。海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我國的主要水產品之一。目前世界上僅有4種海蜇,而我國占了3種,即海蜇、黃斑海蜇和棒狀海蜇。新鮮的海蜇可用刀把它的傘部和口腕部分開,傘部就是市場上出售的“海蜇皮”。但是新鮮海蜇不宜立即食用,因為剛捕獲的海蜇,其傘部及觸手等處都含有毒素,必須經過加礬等工序進行加工後,才能食用。

多孔動物——海綿

海綿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低等無脊椎動物。它的身體裏有許多小孔,水不斷地從小孔中流過,其中的營養物質被海綿吸收,廢物被帶出,隨著水流排出體外,所以海綿又被稱作多孔動物。

海綿在沙中脫去水分而成的白色的東西是它的骨骼,叫海綿絲,支持整個海綿體。海綿的骨骼可以分泌骨質,形成骨針,各種形狀不同、多種多樣的骨針成為區別海綿種類的依據。比如,有一種球海綿,它的骨針是星形放射狀,它的個體長得像球一樣,圓鼓鼓的。還有一種海綿,叫作廈門海絲瓜,長得像細長的絲瓜一樣,它的骨針是雙尖形。

海綿的水孔,既起呼吸作用,作為氧氣進入的通道;又能攝食水中營養物質,並排泄廢物;也起到排出精、卵的生殖通道作用。海綿就像一個過濾器和交換器,水一刻不停地流經它的身體,氧氣和養料被吸收利用了,而廢物則又被水流帶出。

海綿的再生能力極強,把它搗碎再扔回海裏,每一部分又都能形成新的海綿體。海綿的生殖有兩種方式,即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其中無性生殖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原有海綿上出芽,長出新個體,使原海綿體個體增大;另一種是當環境不良時,母體上長出芽球,產生厚的球壁,等到條件適宜時再發育為新個體。這是使種類度過“困難時期”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