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昌魚的結構與正常狀態下的具有脊椎的魚的結構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它們之間是何等的相似。隻要大自然把文昌魚的結構稍微進行加工和改造,就是一個十分完美的真正的魚了。因此,文昌魚構造上十分接近一切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它很可能在很早很早就出現了,但在漫長的時間裏,由於它安於現狀不求上進,所以在進化上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通過文昌魚,看到所有現生脊椎動物,包括人類在內距今6億年前的祖先大致是一個什麼樣子。

會飛的魚

飛魚是因為能在海麵飛翔而得名。其實所謂的“飛”,不過是借助胸前的一對發達的胸鰭,在水麵上滑翔而已。

飛魚有一對相當大的胸鰭,其長度為體長的2/3。飛魚在起飛之前,先是在水中以高速遊泳,胸鰭和腹鰭都緊緊貼在身體的兩邊,好像一隻潛水艇。當速度達到足以出水麵時,胸鰭完全張開,像飛機的機翼一樣。但是,此時的腹鰭在身體兩邊,尾鰭仍在水裏。當飛魚要離開水麵時,尾鰭迅速而有力地拍打著水麵,得到衝力,便騰空而起。飛魚滑翔一段距離後,落入水麵,尾部再次用力擊水,身體又躍出水麵,做第二次滑翔飛行。在通常情況下,飛魚能連續幾次飛行。飛魚飛離海麵的高度多在幾米、十幾米,滑翔速度為每秒20~30米,滑翔距離為數百米,順風時,最遠距離甚至可以達到近千米。

飛魚在空中雖然不靠扇動胸鰭、腹鰭來增加飛行速度,但是利用鰭,可以控製飛行速度、方向。不論水平或垂直的方向,都能控製得很準確。所以,雖然飛魚有時離船隻很近,也不會碰撞到船上。

飛魚為什麼要飛呢?這主要是為了逃避大魚的追逐。因為不少的凶猛魚類如鯊魚、劍魚以及金槍魚都經常追擊飛魚並吞吃它。飛魚為了保存生命,就“練”出一身與眾不同的飛翔本領。

飛魚的視力極差,漁民利用它這一缺陷,投以誘餌。因為飛魚愛吃海藻,漁民就在網的內側係上一些海藻,撒到海裏,懵懵懂懂的飛魚看不出破綻,常常錯把羅網當成佳肴豐富的樂園,最終成了漁民的捕獲物。不過,有時飛魚也和漁民開個小小的玩笑:飛魚對汗腥、血腥的味道特別喜歡,有時它趁滑翔之際,搶走漁民的帽子和汗巾,然後投入水中。

會飛的魚不止飛魚一種。生活在地中海裏的一種叫豹魴的魚,它全身為角質骨板,胸鰭相當發達。它能飛出水麵0.3米,飛出20米遠。還有一種生活在非洲熱帶水域裏的魚叫飛鰈魚,當它離開水麵,胸鰭張開的一瞬間,還會閃爍出五光十色的圖案,與大海相輝映,十分誘人。

遠遊萬裏不忘家的大麻哈魚

大麻哈魚屬於鮭科。它的老家在黑龍江、烏蘇裏江以及圖門江。每年的秋天,它們便雌雄魚結伴而行,千裏迢迢地從大洋中遠遊到它的出生地——內陸江河來繁殖後代。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大麻哈魚原本是淡水魚類,可是那裏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河水幹涸,食物日趨減少。於是,它們成群結隊地往很遠很遠的海洋裏遊去。起初,不少魚兒由於不適應那裏的生活環境而死了,但是,也有極少部分的魚,頑強地活了下來。天長日久,大麻哈魚在海洋裏生活得很舒服,而且食物豐盛。按說,安心“定居”海洋豈不很好嗎?說來也怪,它們的“思鄉”觀念很強,每年都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大江大河裏去繁殖後代,這已成為“家規”,所以它們每年要出來進行一次艱難的旅遊。

大麻哈魚在淡水裏孵化,待長到4~5厘米時,它們又集體返回大海,在大洋裏無憂無慮地生活。過了4年左右,性成熟後,它們又一齊出發,返回出生地產卵。

有人目睹了大麻哈魚的集體“北上”的精彩鏡頭:大麻哈魚從海裏出發,一路曆盡艱辛。它們的普通遊速為每小時35千米,但在生殖季節,能達到每小時50千米的速度。即使遇到淺灘、瀑布或急流,它們也會拿出百折不撓的精神,一衝而過。它們一路上不進食,不休息,頂風破浪,一鼓作氣地前進,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