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鰓鰻過著半寄生生活。它有一個“口漏鬥”,像吸盤一樣,內麵生有許多角質齒。它的舌肌很發達,適應吸血生活,起到唧筒作用,使口漏鬥吸附於其他魚身上,吸收寄主的營養。它們頭部鰓下肌中有一個特殊的“唾液腺”包在有色囊中,能分泌一種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還能製造蛋白水解酶。
七鰓鰻白天隱藏在水底,晚上出來覓食,它用吸盤吸在其他魚身上,用牙齒及舌上的齒銼破魚體,然後吸食寄主血肉。直到被害魚體隻剩皮囊和骨骼。它的行為就像傳說中的“吸血鬼”一樣。
七鰓鰻成長需經過變態,幼魚期長達3~4年。成魚產卵量大,產卵後親魚就死亡了。所以七鰓鰻媽媽是見不到孩子們成長的。
七鰓鰻肉味美,多脂肪,烤後蘸醋吃,據說可以滋補健身。
七鰓鰻是現存的兩種無頜類的一種,另一種是在海洋裏過營生生活的盲鰻。它們同為最古老的魚類,嘴像一個圓洞洞,所以也稱為圓口類。
盲鰻常襲擊病魚或已落網的魚類,刮穿其體壁,通常是從鰓部鑽入寄主體腔,先食內髒再食肌肉。盲鰻的皮膚有大量黏液,受刺激則分泌加強,如果粘到魚網上,則不易清洗。所以盲鰻多的地方,對漁業會造成一定危害。
刺魨
刺生活在海洋的底層,它本身不太愛活動,遊泳速度也不快,個體也小,要不是長了一身的硬刺,恐怕早就被無情的大自然給淘汰了。
刺不但沒被淘汰,而且在大海裏生活得很開心,連海洋一霸大鯊魚看到刺都要繞“道”而遊。有一次,生物學家親眼看到一個非常滑稽的場麵:一條大鯊魚由遠而近,照直向刺衝來,隻見鯊魚把小刺撞出2米多遠後,轉身又向別的地方衝去……這說明大鯊魚遊近了才看出是刺,又不敢吃掉它,由於慣性而把刺撞出老遠。
鯊魚尚且如此,就更別說別的海洋動物了。大多數魚類見到刺都退避三舍,因為弄不好就會被刺刺傷。
一天,一條凶猛的斑條張著長滿利齒的大嘴,向刺衝來。這時隻見刺“突”的一下把身上的刺全部張開,一隻大“刺球”在等待著斑條。窮凶極惡的斑條,刺魨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身上披滿了硬而尖的硬棘因衝殺力太強,來不及刹住“車”,竟被小小刺紮得滿嘴流血,受了傷的斑條隻好忍住疼,狼狽地趕快遊走了。
刺怎麼能把身上的硬刺膨脹起來呢?原來這種魚的身體構造很特殊,在腸子的前下方,有個向後擴大成袋狀的氣尖。刺一旦遇敵,立即衝向水麵上,張開嘴吞入空氣,使氣尖中充滿氣體。又因為刺腹麵的皮膚比背麵的皮膚鬆弛,加上氣尖又位於腸子的前下方,因此,頭部和腹部脹得較大,使它浮於水麵。待危險過後,刺又要以很大的力量從鰓孔及口中排出空氣,身體才能恢複正常。
前麵剛說完,即使大鯊魚都不敢惹刺,它還能遇到什麼敵害呢?這裏要介紹的是海洋裏的一種雀鱔。有人目睹雀鱔吞吃刺的一幕:小刺在靜靜的水下,輕輕地遊動著。一條長得像蛇的雀鱔,彎曲地照著刺遊過來,奇怪的是這條雀鱔在距小刺1米左右的地方,突然停下,一動不動。小刺的頭是背對著雀鱔的,它仍然在那裏慢悠悠地活動著。當刺的頭轉向雀鱔時,說時遲那時快,隻見雀鱔一下子死死咬住刺,三下兩下便吞進了肚裏。看來雀鱔很聰明,如果從尾部吃掉小刺,顯然不可能,從頭部吞下是完全合乎道理的,因為刺的刺如果在不使用時,便從頭部往後倒下。這樣,雀鱔在刺不留意的時候,一口吞下。
沒想到連鯊魚都懼怕三分的刺竟敗在雀鱔的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