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潛水冠軍——黃昏鳥
黃昏鳥是中生代白堊世帶牙齒鳥類的主要代表。它體形似流線型,腳如槳一樣,顯然是黃昏鳥的化石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的白堊紀地層中。黃昏鳥的個體很大,大約有1.5米長,它的上、下頜骨都長有牙齒。
黃昏鳥的後肢強壯,在踝部橫向擴展可以有力地遊泳劃水;翅膀幾乎完全退化,僅剩有肱骨;胸骨沒有龍骨突。這些構造特征表明黃昏鳥是一種潛水鳥一種潛水鳥。翼小而腳特別大,胸骨扁平無龍骨突,嘴很長,頜上生有向後彎曲的牙齒。它顯然是成功的適應白堊世海相生活環境的食肉鳥類。它的第一件化石標本是美國耶魯大學馬適發現和研究的。1872年研究報告發表後,曾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這是繼始祖鳥發現不久後又一重大發現。黃昏鳥的地質時代比始祖鳥稍晚些,它的形態構造較始祖鳥更進步,而且已經特化為適應海洋生活的潛水鳥。從腳大而翼小等性質判斷,其潛水能力還相當強。它給當時科學界探索脊椎動物進化增加了新的希望,同時也更引起了神創論和進化論之間的激烈爭論。
黃昏鳥化石迄今已發現7屬13種之多,分布廣泛,但大多數產自北美的海相沉積中,尤其產於美國堪薩斯的西部地區。當年馬適為了采集黃昏鳥化石,經過印第安人集居區時,曾與當地印第安人發生了一次十分危險的爭鬥。在經過充滿敵意的印第安人區時,他精心設計了一套探險的計劃,才幸免於難,順利返回。第一次采集的黃昏鳥標本不多。第二年馬適再次到該地去采集黃昏鳥化石。他接受去年的經驗教訓,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聯合護衛隊。這一次收獲很好,采集到完整的骨骼化石,給科學界帶來了探索的希望,因為早期鳥類多少反映出其爬行類祖先的痕跡。
關於黃昏鳥,這裏還有很有興趣的事實。前麵已說過它是海生鳥類,但近幾年人們不斷在陸相沉積中發現了它的化石。首先是在英格蘭,其時間與始祖鳥生存的時代相差無幾。發現最多的還是在加拿大境內的陸相地層中。近幾年北極地區也在陸相沉積中發現了黃昏鳥的化石。由此可以看出黃昏鳥這類早期鳥類,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很不相同,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因而分布較廣。
更有趣的是,在加拿大還發現了黃昏鳥的幼體化石。有人推測,黃昏鳥可能性格孤僻、群居生活,在海邊或海中鳥嶼上活動,也可以到淡水區尋找新的生活領地,在那裏築巢、生育。因其幼體化石在北緯69°發現,有人認為黃昏鳥在孵化期可能集群北遷,像現生的許多海生水鳥一樣,孵化期集體遷徙,在某一島嶼上生育,繁衍後代。
盡管黃昏鳥是最早的潛水鳥類,但從形態解剖特征看不出它與現生潛水鳥類種係發生親緣關係。然而,其骨骼構造上仍表現出與潛水鳥和鵜鶘等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後腳趾具有特殊的潛水適應性,滑水時可以旋轉,同時腳趾上也可能具瓣蹼。另外,它們還有一條長而窄的腰帶,有短的股骨和長的脛跗骨等。盡管黃昏鳥具有某些與現生潛水鳥類構造相似的性質,但它已是潛水型鳥類在進化過程中滅絕的一個支係。很明顯的事實是:黃昏鳥選擇了與中生代海相爬行動物相似的生活環境而與現代鳥類不同。由於它特殊的構造而自成一亞綱:齒顎亞綱,意思是帶牙齒的鳥類。
為船隻護航的海鷗
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前後左右都可看到鷗群跟隨,在浪花間飛舞,像為船“護航”一樣。所以海鷗成為漁民、海員以及在海上旅行過的人們熟悉和喜愛的一種海鳥。
海鷗的身體呈灰白色,有的種類頭部是黑色的。它們對各種環境都有著非凡的適應能力,大多集中在溫帶和亞溫帶水域,在寒冷的兩極也有分布。
海鷗的食譜很廣,食性很雜,海中各種生物都是它們的食物。船隻航行時,翻起的水流將海底的食物帶到水麵上,海鷗便乘機取食,這就是它們“護航”的原因。
每年夏季,食物豐富的時候,海鷗便開始築巢、產卵、進入生殖期了。它們將巢建在岸邊峭壁上。雌鷗每次產卵2~3枚,然後雙親共同孵化。大約1個月左右,小海鷗便出世了。
小海鷗生長得非常快,1個月後它們羽毛豐滿,能獨立覓食了。
人類對海洋的汙染對海鷗的危害很小。相反,傾入大海的垃圾為海鷗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使海鷗的數量增多了。
鳥中強盜——軍艦鳥
軍艦鳥的翅膀十分強健,雙翼展開竟有兩米多長。所以它的飛行能力特別強,技術很高雄性軍艦鳥還有一個巨大的可膨脹的頸袋超,可以不停地飛2500千米,可以說是鳥中的飛行冠軍。最令人驚歎的是,它甚至可以在12級台風中飛行,並能保持平穩。它的飛行本領很強,在海麵上捉魚的本事也很大,但它卻不愛自食其立,隻想“攔道搶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