鶚也是愛清潔的動物,享用完一頓美餐以後,常常要花時間來清理爪和身上粘著的血汙和魚鱗,有時還會在水麵上做低空飛行,把爪子伸入水中,激起層層浪花,以衝掉爪上的汙物。如果爪上積存了汙物,鶚下一次捕魚時就不易牢固地抓住粘滑的魚體了。

“家賊”麻雀

對於麻雀人們似乎再熟悉不過了,雖然它與燕子、喜鵲一樣,都是我們的鄰居,但它卻沒有什麼好名聲,被稱作“老家賊”,甚至還曾與老鼠、蒼蠅、蚊子一起被列為“四害”之一。

其實,麻雀看上去並不是醜陋無比的一副壞人相。它頭頂栗色的小圓帽,身披栗、褐、黑斑塊相雜的羽衣,白色的臉龐鑲嵌著黑色的頰斑和喉斑,加上它活潑好動,常在枝頭、地麵跳來跳去,還真顯出幾分可愛。盡管如此,人們也許從未注意過它,因為它是“老家賊”。為什麼人類如此敵視小小的麻雀呢?問題還得先從“吃”談起。

麻雀是有名的食穀鳥,全年生活過程中,主要以各種農作物為食。科學家們解剖了800多隻麻雀,分析它們胃中的食物,看看它們到底吃什麼。研究的結果表明,在麻雀一年所吃的食物中,糧食占了一半還多,雜草種子和其他植物約占三分之一,而所吃的昆蟲還不到十分之一。看來麻雀嗜食糧食,罪證確鑿無疑。敢從人類的口中爭奪食物,自然會引起人們的憤怒。

每一處這樣的地方,常有十幾隻到幾千隻麻雀。

在秋季,農作物收獲的季節,水稻、小麥、高粱等農作物已經成熟,但尚未收割之際,麻雀集成成百上千的大群,棲落田間,取食糧食。俗話說“麻雀上萬,一起一落上擔”,就是指麻雀對田間作物的危害極大。它們落在穗頭上啄食,不但吞食了糧食,而且由於啄食,使得許多已經成熟的作物種子彈落到地上,糟蹋得很厲害。

收獲季節過後,麻雀仍要吃大量的糧食,它們不但在田間覓食遺留下的穀粒,而且還會到曬種場、露天糧垛等處取食。與家禽、家畜爭奪糧食就更不在話下,難怪人們把它當成會飛的老鼠。

與其他食穀鳥一樣,麻雀也並不是隻吃素食的鳥中僧侶,有時它也會開葷,尤其在繁殖育雛期間,更以捕食昆蟲為主,而且所吃的幾乎都是害蟲,比如金針蟲、象甲、蝗蟲、菜青蟲等都是經常取食的種類。親鳥在喂雛期,每天忙碌著捕昆蟲,往返巢中100次以上,看來捕食的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

麻雀吃糧又吃蟲,權衡利害,到底是有益還是有害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有許多爭議。有人認為,麻雀主要取食糧食,雖然也吃害蟲,但所占比例很小,而且,麻雀與人為鄰,在建築物中造巢,損害建築,也傳播疾病和寄生蟲,所以麻雀無疑是一種害鳥;另一些人卻認為,麻雀捕食害蟲是有利的一麵,更重要的是麻雀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麻雀為有益的猛禽提供食物,功不可沒。而且,在城市鳥類日益減少的今天,麻雀對於控製城市園林害蟲,消除生活垃圾等方麵,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評價麻雀的功與過,應該謹慎從事。

並不討厭的烏鴉

人們討厭烏鴉沒有什麼十分正當的理由,往往是因為主觀的偏見造成的,烏鴉的叫聲粗劣刺耳,加上它一身烏黑,相貌醜陋。迷信的人,以為聽到烏鴉叫是不吉利的,常會啐口唾沫,說這樣就可以解凶,其實卻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烏鴉分布十分廣泛,不管是平原還是高地,到處可以見到它們的蹤影。烏鴉喜愛熱鬧,三五成群地一塊活動,它們早出晚歸,白天在農田、草灘、公路等處活動,晚上就在村旁或山邊的樹上過夜。烏鴉也喜歡與人做鄰居,盡管人們十分討厭它們,但它們還是設法搬進了城鎮和鄉村,過著似乎比人類更悠閑自在的生活。

春季的播種季節,烏鴉顯得格外令人討厭。它們非常喜歡吃人們剛剛播下、即將發芽的種子,不但撿食留在土表的種子,還會挖出埋在地下的幼芽,拔食破土而出的嫩苗,對於辛辛苦苦的農民確實是一種災難。

好在烏鴉並不像麻雀那樣嗜食糧食,它們很快就轉向了田間的害蟲,對它們來說吃肉還是要比吃糧好。農田裏的螻蛄、蝗蟲、金象甲、菜青蟲等害蟲都是它們的美味佳肴。烏鴉個體大,食量也大,是消滅農田害蟲的生力軍。人無完人,烏鴉也一樣,盡管它們吃糧食,但也吃害蟲,甚至捕食老鼠,功勞還是大於罪過的。在前蘇聯,烏鴉給農作物和蔬菜栽培帶來了損失,但它們又消滅了大量的森林害蟲,給人類帶來很大益處。有些地方還特地請烏鴉幫助消滅甜菜農場裏的甜菜象鼻蟲。以前的日本,也認為烏鴉是害鳥,近來對它們的食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才知道益處遠遠大於害處,於是把它列為益鳥加以保護。在我國,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加以對待;在造成危害的地區適當捕殺,以化害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