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堪稱鳥類中的“美食家”,對很多種食物都感興趣。動物的屍體當然也不例外,在開闊的草原上,成群結隊的烏鴉四處遊蕩,常常與禿鷲一道分享大型動物的屍體,充當自然界中的清道夫,既促進了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也能防止疾病的蔓延。
在生物學家眼裏,烏鴉是最聰明的鳥類之一,它們能學會許多方法來獲取食物。一些生許多茅鼠死於烏鴉之手。但比起在冬天被凍死的茅鼠數量來說,這隻能算很小的一部分活在海邊的烏鴉,以取食牡蠣和貽貝為主,牡蠣和貽貝都有堅碩的殼,烏鴉不易吃到殼裏的肉,但它們都學會了一招絕技,它把貽貝叼起來,在空中飛,然後把它投向一塊大石頭,貝殼被摔破了,也就能吃到肉了。它們的技術十分熟練,總是能把貝殼摔破,而又不會把肉搞得稀爛無法下口。對付牡蠣就有點麻煩,因為牡蠣是固著在岩石上的,烏鴉叼不起來,但這也難不倒它們,它們知道叼起一塊石頭來把牡蠣殼砸碎,就能享受生猛海鮮了。
人們對烏鴉的誤解太多了,人們常說“天下烏鴉一般黑”,其實並不完全這樣,我國常見的烏鴉有禿鼻烏鴉、大嘴烏鴉、小嘴烏鴉、寒鴉、白頸烏鴉等種類。白頸烏鴉,顧名思義,就是它的脖子上有道白圈,並不是通體漆黑;寒鴉雖然體型與其他種烏鴉十分類似,但脖子、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看來,事情總是應該一分為二地來看。
活的“昆蟲網”——夜鷹
許多種食蟲鳥類都是棲落在樹枝間或地麵上覓食昆蟲的,比如各種山雀、各種柳鶯、啄木鳥、等等,而有一些鳥類如燕子、雨燕、夜鷹等習慣在空中捕食昆蟲。燕子、雨燕它們終日在空中飛舞,忙於捕蟲,動作輕盈而敏捷,所以人們有“輕如飛燕”的說法。而提起夜鷹,就有一些神秘色彩了,因為它不像大多數鳥類那樣白天活動,而總是在黃昏到來之際飛上天空。
夜鷹並不是夜間活動的鷹,它與鷹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與歌喉婉轉的“夜鶯”也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夜鷹的叫聲非常奇特,黃昏過後的山林中常可以聽到“啾啾啾……”一連串急促的叫聲,聽起來好像是在打機關槍,這就是夜鷹在一展歌喉了。
夜鷹非常適於夜間生活,視力和聽覺都非常好,有時夜間蹲在路上,一雙大眼睛閃閃發亮,很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正是這雙大眼,使它可以清楚地看到夜間飛舞的昆蟲。它渾身的羽毛又鬆又軟,飛行起來無聲無息,雙翅緩慢地鼓動,不時地回轉盤旋,好像飄浮在夜空中一樣,難怪北方有些地方把它叫作“鬼鳥”。有時,夜鷹為了追捕昆蟲,還會突然曲曲折折地環繞著飛行,樣子並不比輕盈的飛燕遜色。
夜鷹的嘴張開後特別大,而且很寬闊。飛翔時嘴巴大大地張開,像是淩空揮舞的昆蟲網,捕捉飛行中的昆蟲。它寬大的嘴角邊緣還長有長長的硬須,這更增大了“昆蟲網”的攔截麵積。夜鷹的巨嘴非常適於捕食夜間活動的大型蛾類,有時黃昏歸巢的小型柳鶯也會暈頭暈腦地撞入“網”中。其次就是各種各樣的甲蟲。蚊一類的小昆蟲也能給夜鷹打打牙祭,有人就曾在一隻夜鷹的胃中剖撿出500多隻蚊子。很早以前,一些歐洲人還不能理解夜鷹大嘴的功能,他們常發現夜鷹在夜間出沒於羊圈中,於是大嘴、羊圈、羊奶就被聯係起來,認為夜鷹是趁夜間偷吮羊奶,所以把它稱作“吮羊奶鳥”。其實不過是羊圈的氣味招引蚊蟲,又引來夜鷹而已。
夜鷹晚上頻繁出沒,白天卻極少活動,時常一動不動地趴在樹幹的水平枝上,身體緊貼在樹幹上。由於它的羽色以棕灰褐色為主,雜有密集的黑紋,遠遠看去像一塊樹皮,所以老鄉們就叫它“貼樹皮”。夜鷹也常一動不動地趴在地麵的枯枝落葉間,即使是近在咫尺,也讓人難以看出。所以常有些夜鷹無端地被踩死在地上。
猛禽之王——金雕
提起猛禽人們就會想起那凶殘的目光,鉤曲的嘴和銳利的爪,它們高傲勇猛,堪稱鳥中之王,而金雕正是這王中之王。
金雕並不是最大的猛禽,但它毫無疑問是一種最大、最凶猛的雕。它體長接近1米,雙翅展開有2米多,體重可達4-5公斤。金雕身披黑褐色寬大的羽片,看上去有些不修邊幅,但卻給人一種曆盡滄桑的感覺,頭部和頸上長有披針如劍似的羽毛,呈金棕色,在陽光的照耀金雕是一種真正的食肉鳥 ,主要分布在北歐、亞洲和美國下,反射出金色的光澤,這才顯出王者風範,“金雕”的美稱也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