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猛禽一樣,金雕依靠翅、眼、爪的密切配合來獵取食物,它展開寬大有力的翅膀在空中翱翔,那雙流露著凶猛之光的眼睛時刻注視著地麵上的動靜,它的眼睛有著極好的調節能力,在四五百米的高空也能見到地麵上鼠、兔的活動。

金雕在高空中發現了野兔,就收起雙翅,向著目標直衝下來,野兔也已經察覺到危險即將來臨,朝著一叢灌木飛奔過去,但來不及了,金雕的利爪已經抓了下來,就在這一刹那,野兔突然掉轉身體向後逃走,看似巨大的金雕卻不笨拙,並沒有因此跌到地麵上,它振起雙翅,迅速地轉過身來,又一次向野兔撲去,野兔這下來不及轉彎了,金雕的利爪立即穿透了它的身體,獲勝的金雕得意地抓著獵物飛走了。

在海拔2600-4000米的高原地帶,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麵時常可以見到。野兔對於金雕這樣的空中虎兕來說,畢竟太弱小了。個體比野兔大得多的山羊、麅、狐狸,甚至凶殘的狼也在金雕的捕食範圍內,而且金雕捕食的成功率非常高,在對它捕食行為的117次觀察中,金雕有97次成功地捕到了獵物。所以,隻要是被它瞄準了的動物,就難以逃脫厄運。

在繁殖季節,金雕的采食地與建巢的地點相距較遠,少則幾十公裏,多則上百公裏。金雕必須把捕到的獵物帶回巢中,喂給還不能獨立生活的雛鳥。它抓起一隻野兔似乎毫不費力,可以一次就帶回巢中,對於山羊、狼等這樣大型的獵物就隻能肢解開來,分批帶回。

起初,金雕父母把獵物撕碎喂給小金雕,等小金雕漸大以後,就讓它自己撕咬食物,鍛煉它的鉤嘴和尖爪,磨煉它的殺性。小金雕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需要5個月的時間,才能練就獨自捕食的本領,去享受大自然賦予的威嚴與殘酷。

長“貓”頭的“鷹”

世界上有鉤嘴和利爪的鳥類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鷹、隼、雕、鷲這些動物,另一類就是圓頭大眼的貓頭鷹。

貓頭鷹又稱,在遠古時代,是人們心目中一種十分尊崇的鳥。新石器時代的陶塑中,就有貓頭鷹的形象,而且造型準確而生動;在商代殷墟中還發現了尊和白玉雕刻品等。但是,在漫長曆史時期中,人們逐漸以偏見代替了原來的尊崇。

大多數的貓頭鷹臉形很像貓,性情凶猛似鷹,所以民間把通稱為貓頭鷹。由於它們習慣於晝伏夜出,行動詭秘無聲,但又時常發出十分淒慘的叫聲,夜深人靜時顯得尤為瘮人,加上有些貓頭鷹常出沒於鼠類活動猖獗的墳地,所以迷信的人以為貓頭鷹的叫聲是鬼號,會給人帶來災禍,因而把貓頭鷹叫作“鬼車”,“逐魂鳥”,對它倍感厭惡,於是有了“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說法。

其實,貓頭鷹並不是什麼載鬼的車、逐魂的鳥,它們不但不會給人們帶來災禍,而且還對人類大有益處,貓頭鷹專門以夜間活動的鼠類和其他小動物為食,夜夜站崗值班,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貓頭鷹非常適於夜間捕食。一雙明亮如燈的大眼,有著非凡的夜視能力。人們曾把貓頭鷹的眼睛比作夜視儀,認為它能感受紅外線,但後來人們研究發現,貓頭鷹的“夜視儀”並不能對紅外線產生反應。但它們眼睛的結構非常特別,瞳孔又大又圓,能夠透過更多的光線,視網膜對微弱的光線非常敏感。這樣的眼睛能在黑暗中清楚地看見事物,而在白天,進入貓頭鷹用它那銳利的雙眼在這片沉睡的大地上搜尋貓頭鷹眼中的光線太多,形成一片耀眼的白光,“夜視儀”就無用武之地了。所以《蜀中廣記》中說它“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

貓頭鷹不但有能夜視的眼睛,還有鳥類最好的聽覺。它們的耳孔位置和形狀都不對稱,一側的耳孔又深又大,一側的較小,總是右高左低,耳孔周圍的皮褶和羽毛,形成功能與哺乳動物耳廓一樣的結構,可以有效地收集聲波。眼周圍放射狀的羽毛形成麵盤,麵盤也有聚集聲音的作用。由於兩側耳孔的不對稱性,可以獲得聲音在兩側的錯位效果,便於迅速拉近聲源的距離和位置。貓頭鷹能清晰地聽到人類聽不到的微弱聲音,在落葉下和雪地裏活動的鼠類也能被它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