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下,貓頭鷹總是靜靜地等候在樹叉上或其他居高臨下的位置上,等候鼠類出來活動。它們不時改變頭部的位置,洞察四周的情況,一旦發現獵物就立即飛撲過去。由於它們的羽毛又鬆又軟,所以飛行起來毫無聲息,不會被小心翼翼的鼠類發覺,是傑出的無聲殺手。貓頭鷹有許多奇特的地方,一雙爪子也可以體現這一點,腳的外側腳趾可以轉向後方,形成兩前兩後的排列,這樣的腳被稱為“轉趾型”腳,可以像老虎鉗一樣死死抓住獵物。貓頭鷹嘴、爪和頸部的肌肉都不像鷹、隼那樣強有力,無法把獵物撕得很碎,隻能把大小合適的食物塊囫圇吞下,食物在胃中消化完以後,不能被消化的骨骼、毛發、爪甲等形成一個奇特的食丸吐出來。
許多種貓頭鷹都以捕食鼠類為生,其中又以長耳,短耳捕鼠能力最強。
統計一窩長耳每天要消滅20-30隻老鼠,一個夏天一隻長耳就要吃掉1000隻各種老鼠。貓頭鷹飛到人的住宅附近,那一定是周圍有很多害人的老鼠在活動,所以“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並不是帶來什麼不吉利,而是來為人類除害的。
猛雀代表——伯勞
猛禽的叫聲大多粗礪而淒涼,人們無法想象有著鉤嘴與利爪的鳥能發出悅耳的鳴聲。但的確有一類鳥,它們有鉤嘴利爪,有勇敢凶殘的性情,但它們在繁殖期中卻能婉轉鳴唱,並能模仿其他鳥的鳴聲,很富有韻味,以至於有些人把它們當成觀賞鳥來飼養,這類鳥就是伯勞。它們以捕食昆蟲和小動物為生,嘴形強大,上嘴向前端有鉤和尖銳的突起,很像是鷹的嘴,一雙爪雖沒有鷹那樣粗健,但也十分銳利。然而,伯勞並不是猛禽,而是一種小型雀類,屬於鳴禽之列,所以會歌唱和效鳴。
伯勞的體型不大,很像麻雀,要不是它們的鉤曲的嘴和凶狠的神情,人們不會太多地注意它們。大一些的伯勞與灰喜鵲差不多大小,但都沒有灰喜鵲那樣長的尾巴。
大多數的伯勞都喜歡在林緣活動,有的還常在矮樹和灌木叢生的開闊地出沒。伯勞常站在樹枝上、電線上等視野開闊的地方,四處張望,尋找可以捕獲的獵物。它們的視力都非常好,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麵上活動的昆蟲和鼠類等小動物。
不同種的伯勞取食方式很有些不同,有些習慣於捕捉空中飛行的昆蟲,它們站在枝頭,見有昆蟲飛過,就飛過去叼住它,再落回到樹枝上慢慢把它吃掉;有些常在樹上或灌叢間尋找食物;還有些喜歡在地麵上尋找食物,像老鼠一樣鑽來竄去;那些個體極大的,會像真正的猛禽那樣在空中捕殺大型昆蟲和小鳥。
紅尾伯勞是我國十分常見的一種,體型較小,比麻雀略大一點兒,它幾乎完全以昆蟲為食,各種甲蟲、蝗蟲、毛蟲等都是它們經常取食的種類。紅尾伯勞生性貪食,常常為了這一目的嘴爪並用,有人曾見過它嘴裏銜著蝗蟲,兩隻爪還各抓著一隻蝗蟲在飛。
我國另一種常見的伯勞是棕背伯勞,它的體型比較大,體長可達25厘米左右。棕背伯勞性情極為凶猛,嘴爪都十分俊健有力,不但捕食蟲,還嗜食鼠類和小鳥。有時,棕背伯勞甚至還會在空中襲擊比自己大幾倍的鷓鴣。
伯勞有一種極不尋常的習性,它們常把捕到的獵物插到尖的枝刺、樹叉尖等處。許多鳥類學家認為這是伯勞貯藏食物的一種本能行為。其實,這並不是伯勞在貯備食物,而是它們吃東西的一種方式。伯勞的嘴、爪雖然很強健,但終究不能與鷹、鷲相比,不能輕鬆地把獵物撕碎。當伯勞捕到獵物時,尤其是那些個體較大的鼠、鳥等動物,往往還沒有死,伯勞要先在枝幹上把它摔打死後,再插到各種尖刺上,用嘴撕食,等吃掉動物內髒等柔軟的部分後,就舍棄掉,再去捕食,於是就留下了許多小動物的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