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集體自殺之謎
2002年1月4日,美國海軍和國際海洋漁業署發布了一份報告,首次承認海軍2年前進行的聲納研究實驗產生的巨大海底噪音導致了海洋哺乳動物的觸礁與死亡。
當時,在進行了一係列實驗後,在24小時之內,有16頭鯨在巴哈馬群島令人不可思議地群體觸礁。哈佛醫學院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對該事件中死亡的兩隻鯨進行了部分取樣分析。解剖學家通過對鯨類的聽覺研究發現,鯨的內耳有出血現象,同時伴有聽覺係統、大腦和喉部的損傷——這些地方都是對強烈壓力非常敏感的部位。在其中一具鯨屍中,連接耳鼓鼓膜的韌帶斷裂了,這顯然是受到了強烈的肢體衝撞。發生觸礁事件之前的10年裏,該地區的鯨類科學研究報告中類似這種受到衝撞的鯨從來沒有出現過。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海洋生物學家發表了一項聲明:“我們很清楚海軍的研究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但我們希望通過不殺害或威脅海洋哺乳動物的其他方式進行研究。”許多環保組織還十分關注海軍另一個引起爭議的聲納研究項目——低頻活動聲納。現在已有替代技術可以在不對海洋哺乳動物的生存造成損害的前提下達到同樣的保證國家安全的目的。但有些決策者卻無視鯨類專家關於低頻活動聲納的擔憂,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和憤慨。
我們一直在研究大批鯨魚神秘觸礁自殺的原因,這可能也是源於人為噪音,噪音不僅將鯨的耳鼓膜震破了,而且可能導致其大腦神經發生紊亂,以致喪失了辨別力。麵對水中的聲納波,它們無法忍受,隻有逃離海洋,才能得到解脫,於是出現了上述大批鯨魚集體觸礁自殺的現象。
烏賊的巧妙戰術
烏賊,人們叫它墨魚,這是因為它的體內有墨囊的緣故。烏賊雖然有肉鰭,又用鰓呼吸,可沒有真正的脊椎骨,隻有一個石灰質的內殼,因此它並不是魚,而是和魷魚、章魚、河蚌一樣屬於軟體動物,但它沒有像河蚌那樣的外殼。烏賊有10隻長足長在頭上,足上有吸盤,除用來運動外,還有遊獵食物的作用。它是食肉的動物,性凶猛,常常遨遊在海底尋找小魚、小蝦及各種貝類來吃。刁滑的烏賊不僅善於豪奪食物,而且善於巧取。長期的海洋生活,更練就了一套防敵製敵的巧妙本領。
烏賊在水中運動方式是十分奇特的,它不用鰭也不用手足,而是靠自身的漏鬥噴射海水推動身體運動,其運動的速度比一般魚類要快,時速可達36千米。烏賊的這一本領是用於搏鬥時快速進攻,不利時迅速逃跑來保住生命。
善偽裝、巧打扮是烏賊的一大特長。烏賊身體像個口袋,長在頭上的10隻長足,彎曲蠕動,看上去像10條小蛇,體裹套膜,猶如穿上長裙,這樣的裝束,遠遠看去活像一個妖怪,實在有點可怕,膽小的敵人和小動物不敢向它走近一步,常被它嚇跑,使它獨霸一方。
烏賊還是一個變色龍,體表有許多暗色的斑點,皮膚裏麵有很多色素細胞,可以隨時變換顏色適應環境,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皮膚的色彩和花紋也在變化,就是被打昏或打死以後也會變色,可算是一個魔術師。它變色一是為了隱蔽自己,一是嚇唬敵人,一切為了防敵。如果變色一招不足以嚇人,它還會鼓氣脹大,收回觸手,擺出一副進攻的架勢,顯得更加恐怖。
烏賊遇敵時,施出上述手段還逃不脫的活。就會使出絕招,施放煙幕彈。在腹部的墨囊中噴出一股又濃又黑的墨汁來。烏賊的墨汁有藍黑色、黑色及褐色三種,把它們灑在水中久久不散,借以擋住敵人的視線,烏賊自己卻躲在安全堡壘裏。有些深水的烏賊,生活在黑漆的水底,施放墨汁不起絲毫作用,因此,它噴出的物質為發光的液體,在海水中形成光幕,追捕它的敵人被這突然出現的火雲弄得不知所措,烏賊趁機而逃。如果被敵人捉住,怎麼辦?不用愁,烏賊還留有一手,那就是烏賊的觸手會在4/5的地方自行斷開,留下一點給貪心的敵人,自己則溜之大吉。
綜上所述,可見烏賊是一種很刁滑的動物。人們叫它烏賊真是恰如其分。
烏賊之所以能詭計多端,同它本身的腦神經和眼睛密切相關。發達的腦有軟骨包圍保護著。據測定。它的神經最粗者直徑可達18毫米,比豬、牛的最大神經還要粗得多。烏賊的眼睛大如鬥,其構造像人眼那樣複雜,它能轉動自如,善於察顏觀色,窺測方向。利於攻、退、藏、跑的快速行動。
烏賊殘暴而貪食,往往同類還會自相殘食,但它們對自己的後代卻非常關懷。當它們產下卵後,雌烏賊就在卵塊上遊弋,雄烏賊就在附近巡邏,它們時刻警惕著來犯的敵人,直到小烏賊出世後,它們才放心地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