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到底能看多遠

作為哺乳類動物中惟一能飛的動物,蝙蝠雖說長得有些對不起觀眾,但卻是熱帶雨林中的一名忠誠衛士。

蝙蝠能“播撒”樹種,傳授花粉。有的食蟲蝙蝠還能控製害蟲的數量:它們一小時能吃掉600隻蚊子大小的害蟲。如果雨林失去了蝙蝠,整整一批熱帶植物和樹木就不可能生存。

與鳥不同,蝙蝠身上長的毛不是羽毛。而且鳥特別依賴於視力導航搜尋食物,但蝙蝠習慣於用“耳朵”和回聲定位來確定食物的位置。有句俗語說:“像蝙蝠一樣瞎。”其實不然,所有的蝙蝠都有視力,但是研究者迄今未能弄清蝙蝠究竟能看多遠。

跟海豚和鯨魚一樣,蝙蝠先用超聲波脈衝鎖定飛行路上的食物,確定下食物的大小、形狀,然後再互相聯係。其回聲定位超乎尋常地準確,特別是在夜間,它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探測到似人發絲大小的昆蟲。當蝙蝠瞄準食物時,回聲脈衝激增,食物於是被捕獲到。

回聲定位分兩個過程:高頻聲發出,然後接收並分析。經過喉部發出聲響,再通過嘴或鼻把它“說”出。有些蝙蝠甚至扣動舌簧,蝙蝠的超聲波叫聲的頻率在20~100KHZ,它們的叫聲每秒能傳近340米遠。計算發出和回收聲波的時間差,蝙蝠就能確定食物的遠近。科學家至今仍不明白靠回聲定位的動物是怎樣在大腦中解決這些複雜的數學問題的。

生物學家研究蝙蝠的惟一方法先是捕捉蝙蝠,然後在蝙蝠背上裝一個無線電發射器,跟蹤它們飛的地方,弄清楚白天在什麼地方歇腳,深夜又倒掛在什麼地方消化食物。

“瞎蝙蝠”何以能夠進行如此準確的目標定位?此謎吸引了眾多生物學家對其進行追蹤研究,但時至今日卻仍未有任何重大突破。

鳥兒飛翔之謎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你想像鳥兒那樣自由翱翔於蔚藍色的天空嗎?

讓我們來看看鳥兒是怎樣扶搖直上的。

擁有一對翅膀是鳥類飛行的首要條件。科學家們認為,鳥類翅膀結構異常複雜,絲毫不亞於鳥類整體機能的複雜性。鳥翅的羽毛構造能巧妙運用空氣動力原理,推動空氣,利用反作用力向前飛行。羽毛間隙構造科學合理,能有效地減少飛行時遇到的空氣阻力,有的還能除震顫消噪音,這樣一來,單是翅膀的差異,就造就了眾多優秀的或一般的“飛行員”。

鳥兒飛翔除了主要依賴於翅膀外還有它們特殊的骨骼。鳥骨是優良的“輕質材料”,中空質輕。據分析,鳥骨隻占鳥體重的5%~6%,而人類骨頭占體重的18%。由於骨頭輕,翅膀極容易帶動起來,加上鳥體內還有很多氣囊與肺相連,這對減輕自重、增加浮力非常有利。

另外鳥類和人類一樣,在缺氧的情況下,會進行“過度換氣”,與人類不同的是鳥類進行的是雙流呼吸:肺部——氣囊——肺部。在6000米高空,氧氣含量僅為海平麵的1/2,而鳥類在此高度飛行時,能將呼吸頻率增加5倍,吸入空氣的量增加2倍。當鳥類處在很高的海拔條件下時,流入腦中的血液流量並不會減少,而同樣條件下,哺乳動物的腦血流量比正常時要減少50%~70%。

過度換氣能使肺快速吸進更多的空氣,從而把大量的氧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大腦。在通常情況下,大腦損壞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腦血管在過度換氣時開始收縮,變得比正常時狹窄,腦細胞沒有足夠的氧氣補充,死亡就會加速。然而在相同的情況下鳥類卻能獲得成功,有人認為它們在過度換氣時不會發生腦血管收縮現象,所以可以戰勝人類認為難以承受的極限。

但是,鳥類究竟是擁有怎樣的控製機製才得以使它們在過度換氣時仍能保持正常的腦血流量的呢?

有人說,鳥類之所以能戰勝複雜的氣流、高寒、缺氧等等不利條件,僅有過度換氣方麵的特殊功能顯然不夠。在那些不利條件下,人或其他哺乳動物由於缺氧會導致體內所有的功能發生紊亂,更何況麵臨的不僅僅是缺氧,還有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情同時襲來,如奇寒、複雜的氣流衝擊、料之不及的冰雹風雪等等,因而必須具備綜合性的應變能力才行。鳥類如此與眾不同,一定有一整套合理的、科學的應變裝置。但是這套“裝置”藏在什麼地方人類還不知道。

可見,鳥類淩空飛翔之謎依舊不甚明晰。它們到底有什麼飛翔的獨家秘笈亦或持有何種特異功能?這還有待人們進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孔雀開屏揭秘

動物園裏總有年輕的漂亮媽媽領著自己可愛的小寶寶來到孔雀籠前,不停地揮舞著手中的手絹。她們在幹什麼?當然是想看孔雀開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