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大戰之謎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戰爭與和平也是動物世界不變的定律。

1970年11月7日,馬來西亞森吉西普的一處大泥潭裏,成千上萬隻青蛙互相撕咬,聲震四方。事後池水中蝌蚪、蛙卵和死蛙遺屍遍地都是。

1977年,在中國廣州市郊也發生過群蛙大戰。春夏久旱,直至9月初才下了一場大雨。

雨後的第二天,在近郊公路旁的一個水坑裏,數百隻青蛙叫聲大作,有的在水麵追趕,有的用前肢打架,也有的十幾隻抱成一團,相互鏖戰。

美國史密遜博物院為揭示青蛙大戰等自然奇景的秘密,於1956年專門成立了“短暫現象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雖然隻有6名職員,但是分布在185個國家、島嶼和地區的2800多名科學家卻都是該中心的通訊員,至今已經報告了1000多宗類似事件。

動物學家調查研究後認為:青蛙的戰爭是蛙類“群婚”及繁衍後代的一種特殊現象。

一般來說,在中國南方1~10月,在北方4~8月,是青蛙的生殖季節,這期間,尤其是某個雨後清晨,常會看到成群青蛙聚集在池塘、水田裏,雄蛙的外鳴囊像小布袋一樣不斷地擴大和縮小,這是青蛙在爭鳴求偶。這個時候,雄蛙尤顯活躍,常遊於水麵,有時還摟抱其他雄蛙,向對方挑戰。當雄蛙抱上雌蛙後便不再鳴叫,它的前肢緊緊地摟住雌蛙的胸側,雌蛙即背著雄蛙鑽入水中,開始交配。

蛙類爭鳴求偶的現象在風調雨順的年頭比較分散,但若是遇上久旱無雨的年頭,蛙類本著尋覓水源的習性,會從各方彙聚到有水的池塘或水田裏,可能就會出現成千上萬隻青蛙大彙聚的奇異景象。有時青蛙還會在“群婚”中死得不明不白,這極有可能是它們的叫聲引來了若幹蟾蜍,而蟾蜍皮膚會分泌一種毒素,使青蛙中毒而死。

眾多青蛙,你爭我奪,殊死搏鬥,難道僅僅隻是為了追求心愛的配偶嗎?愛情的力量是否太偉大了?目前,科學家們仍在對此大戰進行深入探查,希望不久以後就能真相大白。

螞蟻王國中的“公路”之謎

不單人類講求全麵發展,動物也是如此。譬如螞蟻,不但能自製空調,還會鋪橋架路。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中,狂風暴雨常常會驟然而降。在雨林中,螞蟻和白蟻主要在大樹上活動,亞馬遜雨林中的蟻類與眾不同,它們會在自己活動的大樹皮上啃咬出一條條凹槽,就像工兵在地上挖出的壕溝,並在這樣的“壕溝”裏行走,從來不曾逾越。在一次狂風暴雨中,美國博物學家赫爾墨觀察到,所有正在行進中的螞蟻、白蟻都靜靜伏在凹槽底部一動不動。如此一來,無論風吹雨打,都不會被衝跑衝走。後來,他又發現,在地麵上,螞蟻和白蟻也會用小石子、砂粒修築成類似的凹槽“公路”,為了避免被雨水衝毀,它們還在這樣的“公路”上加蓋樹皮、樹葉。

蟻類的“公路”縱橫交錯,路麵異常狹窄,在這樣狹窄的“公路”上列隊而行,會不會出現人類城市公路中的交通擁擠和阻塞呢?它們又該如何解決?仔細考察了雨林中錯綜複雜的蟻類“公路”係統後,赫爾墨驚奇地發現,凡是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蟻類“公路”都並非直接交叉,而是在交叉處築成一個圓環形,分支的“公路”都從這個圓環的不同位置延伸出來。這樣,當幾支蟻類隊伍交叉通過時,誰也不會礙誰的路,交通阻塞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了。令人不解的是,蟻類設計的交叉路口,也正是人類設計現代公路的交叉路口的方法,但卻要比人類早好幾千萬年。

弱小的蟻類如何能想出如此妙不可言的交通疏導方法?難道有仙人暗中相助?看來大自然的奧秘還有待我們人類去努力探索和研究。

螢火蟲是如何打“燈籠”的?

夏天,空曠草地上的點點螢光會令你感到仿佛置身於一個夢幻世界,可是又有誰知道,這螢光卻是雌雄螢火蟲的愛情之光、交配之光。但是這些小家夥們是怎樣點亮它們的愛情之光的呢?人們一直對此不甚了解。最近,《科學》雜誌刊登論文初步揭示了這一秘密。

在螢火蟲的腹部藏有數千個發光細胞。這些發光細胞裏含有兩種化學物質——熒光素和熒光酵素。氧氣一旦進入細胞便會促成這兩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發光。

科學家們把螢火蟲置於一個空盒子裏,隨後在盒子裏注入氧氣和一氧化氮。之所以注入一氧化氮,是因為科學家們最近幾年發現,一氧化氮是生物體內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氣體,在動物的諸多生理反應中,一氧化氮都是重要的信號分子。增加空盒子裏的一氧化氮,他們發現螢火蟲的腹部開始閃爍並持續發亮,但當停止一氧化氮供應的時候,螢火蟲的“燈籠”立即會熄滅。研究表明,螢火蟲用於製造一氧化氮的酵素就在會發光的光細胞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