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海洋與人類的關係(3)(2 / 3)

海洋災害對我國的影響最為嚴重嗎?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自然災害受海洋影響都很嚴重。例如,僅形成於熱帶海洋上的台風(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稱為颶風)引發的暴雨、洪水、風暴潮、風暴巨浪等巨大災害,就造成了全球自然災害生命損失的60%。台風每年就要造成近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為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13。

我國是一個陸地國家,也是一個海洋國家。我國瀕臨的太平洋,實際上是世界上最不平靜的大洋。太平洋以其西北部台風災害多而馳名。台風對我國影響異常嚴重,一次台風災害即可造成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特別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大多處於沿海地帶,這些地區每年都會發生台風災害。據資料統計,這些來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對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數量已占到或超過全國災害總損失的半數。因此可以說,海洋災害是對我國造成影響的最為嚴重的災害。

海洋災害對我國的影響最為嚴重,那麼,這種災害造成的損失程度又如何呢?根據近20年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由風暴潮、風暴巨浪、嚴重海冰、海霧及海風等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約5億元,死亡500人左右。在經濟損失中,以風暴潮在海岸附近造成的損失最多,而人員死亡則主要是海上狂風惡浪所為。

盡管近些年來隨著防禦海洋災害能力的加強,人員傷亡呈明顯下降趨勢,但由於沿海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海洋經濟迅猛發展,我國海洋災害的經濟損失反而出現急速增長的趨勢。據推算,最近10年中年平均海洋災害損失約為前一個10年期間的4倍。因此,快速提高海洋災害的防禦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潮災與緯度變化有著必然的聯係嗎?

經緯度表示的是地理位置,而潮災是一種自然災害現象,潮災與緯度變化會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潮災與緯度變化有著必然的聯係。我國學者對中國潮災近500年來的活動圖像進行了研究,發現了在不同緯度地區潮災發生的時間存在著位相差。位相差也稱相位差,即兩個同頻率的振動量(隨時間作周期變化的量)的相之間的差值。研究者發現,廣東省緯度較低,發生潮災的年份為1862年和1922年;而江蘇省潮災發生年份後移了18年左右,為1881年和1939年;高緯度的大連地區潮災又比江蘇後移了10年,為1896年和1949年。由此看來,隨著緯度的升高和時間的推移,潮災有規律地發生,科學家們利用1471年~1981年中國沿海的71次較大潮災的分析結果認為:當地球自轉減慢、副熱帶高壓緯度北移時,台風將更多地影響到中國北部、中部沿海,在那些地方比較容易發生潮災;而當地球自轉加速、副熱帶高壓南移時,台風則更多地影響南部、中部沿海,使東南沿海發生潮災的機會就多。

海嘯是怎麼回事?

海嘯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一旦海嘯發生,巨大的海浪會以排山倒海之勢淹沒大片的土地,使住在海邊地勢較矮的房屋淹沒,人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那麼,什麼是海嘯呢?實際上,在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底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湧向灣內和海港時造成了巨大破壞的就是海嘯了。其實破壞性的地震海嘯,隻能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缺層,震源深度小於20千米~50千米,裏氏震級大於6.5的條件下才會發生。海底沒有變形的地震衝擊或海底的彈性震動,隻能引起較弱的海嘯;水下核爆炸也能產生人造海嘯。

通俗地說,海嘯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嘯所掀起的狂濤巨湧像一座座山峰壓向沿海,掃蕩著沿海的生命與財產。每當海嘯襲來時,居住在海濱的人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向內地高處撤離;而停泊在港內或在近岸航行的船隻,也必須立即駛向外海,遠離海岸地帶。在曆史上,海嘯帶來船毀人亡的事故數不勝數。為了研究和預防海嘯,科學家們已建造了模擬海嘯實驗室,試圖摸清海嘯的變化及傳播規律。

實際上,海嘯大多來自海底地震。破壞性的地震海嘯,它的震源深度都在20千米以內,裏氏震級也達到6.5級以上。

海嘯是一種頻率介於潮波和湧浪之間的重力長波。海嘯浪的波長達幾十千米至幾百千米,周期範圍比較大,為2分鍾~200分鍾。因此,發生海嘯時,往往第一個浪頭湧來時,海麵會整體上升,過了一段時間,潮水又會出現回降,又過了一段時間,第二個浪頭才會湧來。海嘯浪常見的周期在40分鍾以內。據專家們推算,在大洋深度為4千米發生的海嘯,其大浪的周期為40分鍾。海嘯波的傳播速度為每小時173千米,波長為475千米。海嘯震源的水麵最初升高幅度為1米~2米。因此,海嘯在深海大洋傳播時,由於波高與波長之比很小,周期較長,往往難以覺察到。隻有快到近岸時,才會形成有破壞力的巨浪。因而,有經驗的船長在遇到海嘯時,都會把船迅速駛離海岸,而且,離海岸越遠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