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海洋與人類的關係(4)(2 / 3)

作出海浪預報後,還要經聲像技術處理,製成預報圖、廣播稿、錄像磁帶等,分別傳送到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無線傳真發射台及時向外播出。

人們要做海浪預報,是因為海浪會給人類造成危害。那麼,海浪到底會造成哪些災害呢?“海浪是航行的克星”,這句話就真實的反映了海浪對航海帶來的災難了。實際上,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一般是指波高為6米以上的海浪,這主要是針對漁業捕撈、海水養殖、海上施工、航運交通等海上活動而言。因為波高6米的海浪已能對這些海上活動構成威脅,此時,一般就要停止作業或采取措施躲避了。當然,不同性能的船舶抗禦海浪的能力也不一樣。海浪對沿岸工程設施的破壞往往是毀滅性的.一次巨浪襲來可能破壞整個港口的設施。據測量,近岸浪對海岸的壓力,可達到每平方米30噸~50噸,難怪錨定在海底的萬噸鑽井平台也能被巨浪吞噬掉呢。

航海的主要敵人是海浪嗎?

海上的災害有多種多樣,如內波、潮汐、海流等,但對海上作業者來說,海浪卻是災害的主要製造者。據近200年來的統計,全球已有100多萬艘大中型船舶遭受到巨浪狂風襲擊而沉沒;若包括小型船隻在內,那數量更不知要翻多少倍了。近期一項研究還表明,海上破壞力的90%來自海浪,僅10%的破壞力是風引起的。原來,通常人們所說的“避風”,實際上就是“避浪”,因為所有避風港或錨地都是在海上。

海冰也是海洋災害嗎,它的破壞力是怎樣的?

海冰也是海洋災害之一。著名的“泰坦尼克”號就是受海冰的撞擊而沉沒的。海冰對海上船舶和港口設施的破壞,主要是海冰運動時的推力和撞擊力,以及海冰靜態時的脹壓力和豎向力造成的。漂浮在海上的冰塊,受風和流作用而產生的運動,其推力與冰塊的大小和流速有關。1971年冬季,在我國渤海灣的新“海二井”平台觀測結果計算出,一塊64平方米,高度為1.5米的冰塊.在流速不太大的情況下,它的推力可達4000噸(相當於每平方米有62.5噸的推力),足以推倒石油平台一類的海上建築物。海冰的脹壓力,除了與冰塊大小有關外,還隨海冰的溫度變化而變化。經實驗得出,1000米長的海冰,當海冰溫度降低1.5℃時,海冰可膨脹出0.45米,這種脹壓力也可以使冰中的船隻變形而受損。此外,海冰受潮汐升降引起的豎向力,往往還會造成海上建築物基礎的破壞。

警戒水位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1998年的抗洪救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讚歌,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而通過這一次抗洪救災的洗禮,也使許多中國人增長了不少水文知識,“警戒水位”就是很突出的例子。在海洋知識中,警戒水位是指沿海某一個村鎮、城市所確定的防潮水位的高度。當潮水水位上升到這一高度,有可能危及堤壩和沿岸建築設施時,就需要開始警戒並落實防潮等各項措施了。

實際上,沿海各地的警戒水位是不一樣的,確定的辦法主要是依據沿海防潮設施的高度而定。所謂某地的警戒水位,就是指當地最低防潮工程的高度。對於某些重點城市、港口重要設施,警戒水位的確定是很慎重的,且隨著防潮工程的建設而變化。例如:上海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沿黃浦江、蘇州河修建的防洪牆,已數次加高,每加高一次,其相應的警戒水位也就要改變一次。

海平麵上升是怎麼回事?

由於海平麵上升對人類威脅很大,所以全球各沿海國家的許多科學家都在從事海平麵上升的預測工作。還有數以千計的海平麵觀測站在每時每刻連續記錄著海平麵的變化,其中記錄最長的時間已超過了300年。20世紀40年代的哥登伯格收集了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地海平麵的資料,並提出海平麵正以每年1.1毫米的速度上升的觀點。在60年代時一些科學家就已經進行了統計,近百年來海平麵上升速率為每年1毫米~1.5毫米;進入70年代則出現小的波動變化。1980年又有一位科學家通過對全球725個觀測站的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是:海平麵上升速率在大陸沿岸為年平均3毫米,島嶼沿岸為2.5毫米,而在1970年~1974年的5年中,年平均上升到14毫米。近來的衛星數據還表明,全球海平麵正以每年3.9毫米的速率上升,遠高於近百年來海平麵上升的平均速率。

海平麵上升對島嶼國家和沿海低窪地區帶來的災害是顯而易見的。海平麵上升會淹沒土地,侵蝕海岸。全世界島嶼國家有40多個,大多分布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這些島國一般都地勢低,有的甚至在海平麵以下,靠堤壩圍護國土,海平麵上升將使這些國家麵臨淹沒的危險。海平麵上升,也會加強海洋的動力作用,使海洋侵蝕加劇,特別是堿質海岸受害更大。據統計,我國沿海已有70%的堿質海岸被侵蝕後退,給旅遊休閑海灘沙地帶來災害性的後果。海平麵上升還會使鹽水入侵、水質惡化、地下水位上升、生態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助長台風、暴雨,造成風暴潮強度加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