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麵上升會帶來很多危害,那麼,到底哪些因素會導致海平麵上升呢?目前,海平麵上升已經是科學家關心和研究的課題。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發現,導致海平麵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全球變暖。據氣象資料統計,在過去100年裏,地球表麵氣溫增加了0.3℃~0.6℃。這種氣候變暖可促使海水的熱膨脹、兩極冰蓋和冰山的消融以及山嶽冰川的融化,這些都可以導致海平麵的上升。除此之外,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也不可輕視。這其中主要是地下水的提取,地表水的分流以及改變土地使用方式,都意味著本應儲留在陸地上的水,最終彙集到海洋中去了。例如:抽取地下水是把儲藏在地下的水轉移到地表,其中一部分水可回流到地下蓄水層,但大部分被抽取的地下水,特別是用於灌溉的農田水,大都彙集到河流或蒸發進入大氣變成雲雨,最終都進入海洋。同樣,幹旱地區用河水、湖水灌溉也大大增加了蒸發,長時間將大陸內地的水轉移到海洋中。
人們一定都很關心我國沿海海區海平麵的變化情況。我國的海平麵變化情況是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通過大量資料分析後得出的。近百年來,我國海平麵變化各海區不一,大多數海區為上升趨勢,個別海區出現下降,總的看仍呈上升狀態,年上升率為1.4毫米,其中渤海為0.5毫米,東海為1.9毫米,南海為2.0毫米,隻有黃海海平麵年下降率達0.2毫米。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山東半島地殼呈緩慢上升的趨勢造成的,上升率為年2.5毫米,其上升率比該海區海平麵的上升還要快,故顯示海平麵在相對下降。
“溫室效應”是導致海平麵上升的因素嗎?
影響海平麵上升的因素有很多種,然而,“溫室效應”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溫室效應”也叫“花房效應”,最早起源於農業生產中的暖房。暖房就是用容易透射陽光的玻璃作屋頂,白天通過玻璃大量接收太陽光照,使溫度上升,以供農作物的需要。這個作用應用到氣候研究上,科學家把地球周圍的大圓圈,看成是“玻璃屋頂”,白天它可以吸收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夜晚因大氣圈裏含有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等),不能把太陽輻射的熱能全部發射出去,這樣就起到了所謂的“溫室效應”了。
近百年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礦物燃料煤、石油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僅二氧化碳量已達上百億噸,並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估計今後100年內還要增加一倍,那時,全球氣溫因溫室效應將升。
人們都非常關心未來全球海平麵的變化趨勢,然而,科學家們對於未來全球海平麵變化趨勢的預測也有多種說法。僅就氣溫上升預測海平麵變化來看,聯合國有關組織在1990年曾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麵將上升18厘米,到21世紀末上升66厘米。中國科學院地學部11位院士和8位專家經分析認為,我國海平麵的變化與全球變化基本一致,呈上升趨勢。並預測到2050年我國各海區的上升幅度,在珠江三角洲為40厘米~60厘米、上海地區為50厘米~70厘米、天津地區為70厘米~100厘米。總的看來,其預測數值遠大於全球海平麵上升的速率。
怎樣認識拉尼娜現象和厄爾尼諾現象?
在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比一般年份異常偏高時,被稱為“厄爾尼諾”(聖嬰),而表層海水溫度比一般年份異常偏低時,被稱為“拉尼娜”(聖女),又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我國科學家認為,如果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的表層海水溫度連續6個月比平時低0.5℃,就是一次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指的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一般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有關專家指出,拉尼娜現象對氣候的影響很難預測,因為它不像厄爾尼諾現象那樣簡單。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認為,拉尼娜現象可能使美國東南部冬天的溫度比正常時期高,而西北部比正常時期低。英國的科學家認為,拉尼娜現象將使北美洲的西部地區、南美洲及非洲東部地區麵臨幹旱威脅,而可能給東南亞、非洲東南部和巴西北部造成水災。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的專家認為,拉尼娜的危害不會有厄爾尼諾那樣大;影響我國氣候的因素很多,現在還很難估計拉尼娜現象對我國氣候的具體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