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神奇的海洋探秘(4)(1 / 3)

進行海洋調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科學家之外,還要有調查船及調查儀器。海洋科學調查可不同於一般的陸地考察。陸地考察幾十個人也行,三五人組隊也可,他們或是驅車前往或是途步行走。而海洋調查除了必須有海洋科學家與配備齊全的調查儀器外,還必須有船隻,有時甚至還要飛機一起配合呢。正因為如此,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多學科海洋調查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的。1935年~1936年,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為適應當時中國海洋科學迅速發展的需要,與青島市政府聯合組織了一次以海洋動物為主、多學科的海洋調查。這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多學科海洋調查。調查區域僅限於青島膠州灣及鄰近海域。

這次調查先後出動的船隻有青島港務局100噸的“趙村”號和“水星”號火輪船,並在青島小港碼頭設立了臨時實驗室。

這次調查為期兩年,每年4、5月間和9、10月間各進行一次,野外調查共計125天。調查區域,北至嶗山口,南至竹岔島、東至大、小公島海區,調查站位共460個。調查是以海洋動物為主,並有海洋物理、化學和地質等。理化方麵的項目有:水深、水溫、氣溫、pH值、透明度、底質等。調查使用的主要設備有測深器、采泥器、采水器、翻轉溫度計、海水色澤計、海水透明計、浮遊生物網、拖網等。這次調查采集了各種標本4000多號,拍攝照片21幅,繪製地圖4幅、圖13幅,編寫出版了4期3冊,共385頁采集報告,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中外文論文11篇、專著1部。

第一次渤海及北黃海西部多船同步觀測是什麼時候進行的呢?

中國的海洋調查工作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不斷開展起來的。第一次渤海及北黃海西部多船同步觀測是於1957年~1958年由國家科委氣象海洋組組織進行的。這是建國後國家12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第七項任務中的第一個中心問題中“中國海的綜合調查及海洋圖集的編繪”規定的第一個重點課題。這次同步觀測由海軍某部、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水產部中央水產實驗所和山東大學海洋係等4個單位共同承擔。這次調查是由律巍、曾呈奎、朱樹屏組成領導小組;由赫崇本、毛漢禮、鬆文組成現場執行領導小組;由王振聲任大隊長,任允武、邱道立、陳上及等輪流出海擔任船隊總指揮與技術總指揮。這次調查開始了新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多船同步觀測的新一頁。

怎樣調查我國的近海海洋水文標準斷麵?

中國近海海洋水文標準斷麵調查是一項對中國近海水係、流場及溫躍層分布與變異的長期監測工作。我國於1966年起開始了這項工作。這項工作由國家海洋局負責,具體工作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3個分局即北海分局、東海分局、南海分局進行。海區的範圍是由黃海向東延伸到東經124度30分,東海向東伸至東經127度。調查時間分別是:1960年~1981年,為每月進行一次;1982年~1986年期間,改為雙月進行一次;1987年後,又改為每季(2,5,8,11月)調查一次;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又改為每年調查兩次即冬季和夏季,一般在每年的2月、8月調查。也就是說,我國為了獲取近海的海洋水文標準資料,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就沒有間斷過海上的連續調查工作,為此,國家已經投入了巨資,並組織人力、財力,建立專門的機構、船隊。

中國海洋調查曆史是怎樣的呢?

我國的海洋調查技術,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20世紀60年代以前,我國海洋水文觀測資料的來源,除了靠岸邊寥寥可數的驗潮站和水文氣象台的觀測資料以外,幾乎完全是依靠“單船走航”方式來獲得的。十幾年前,美國有一位頗具盛名的海洋學家曾經說過大意是這樣的話:以單船走航方式來獲得海洋水文資料,就好像用“流動氣象站”來獲取氣象資料一樣。氣象學家們對“流動氣象站”獲取的大氣資料,當然是不屑一顧的,但對於60年代以前的中國海洋學家們來說,卻以能取得單船走航方式獲取的觀測資料為滿足了。在60年代中後期,我國已經充分重視海洋科技事業的發展,並開始了多船聯合調查時期。時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海洋調查更趨多船同步,偏重於專項研究。目前,許多現代儀器的使用,更使海洋調查如虎添翼,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發展時期。如海洋浮標、海洋遙感,海洋衛星的使用已經可以獲得比較全麵和比較準確的海洋要素數據,為海洋科研工作助了一臂之力。

什麼時候開始了世界曆史上最負盛名的單船走航調查?

早期的海洋科學調查隻能是單船走航式的調查,你可知道世界曆史上最負盛名的單船走航調查是在什麼時候進行的嗎?它就是1831年~1836年英國的“貝格爾”號船進行的環球探險。它曆時5年,考察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英國科學家、生物進化論創立者達爾文參加了此次考察。就是根據這次考察所得的資料,他解釋了珊瑚礁的成因,提出了有關海底運動的論述;尤為重要的是,他於1859年出版了著名的《物種起源》,在國際生物學界奠定了“達爾文主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