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神奇的海洋探秘(4)(2 / 3)

19世紀50年代後期,為鋪設海底電纜,英國科學家開爾文又於1856年~1860年進行了北大西洋海洋測深調查。到1866年6月,使一條永久性的大西洋海底電纜終於鋪設成功,為人類通信事業開創了新的前景。

英國的“貝格爾”號、“挑戰者”號,瑞典的“信天翁”號,它們也隻是許許多多調查船中的幾個代表。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主要以海上單船走航調查為主。那麼,那個時代的海洋調查資料的主要貢獻又是什麼呢?應該說,正是因為有這些調查,才使海洋學家們發現了海水主要成分之間相對含量的恒定性,測量了氯度、鹽度及密度的比值,測定了海水中各種元素含量;在海洋地質方麵,人們對海底地貌、沉積物分布有了初步了解;在物理海洋學方麵,對潮汐、海浪、海流的研究多有建樹,繪製出了世界大洋的海流圖輪廓,並於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了與之相應的世界大洋環流(相當於大氣中的大氣環流)的基本理論——風生漂流理論等等。

被譽為“近代海洋綜合調查的典型”是哪一次?

海洋是世界的海洋,今天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由於世界各國海洋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海洋科學發展曆史上,瑞典“信天翁”號調查船對海洋科學的貢獻也是非凡的。1947年~1948年,瑞典“信天翁”號調查船重點對三大洋赤道無風帶進行了深海調查和深海海底的底質采樣,這次調查填補了“挑戰者”號調查船當時無法在無風帶區域進行觀測的空白。因此,它的這次綜合調查被譽為“近代海洋綜合調查的典型”。

被譽為“近代海洋學的奠基性調查”指哪一次的考察?

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了一次環球科學考察。這次調查航程約124000千米,遍及了世界三大洋,在492個站位進行了水深測量,在362個站位進行了深海水文觀測,采集了各種海洋動植物標本和海底底質樣品,編寫調查報告50卷。由於這次考察在世界海洋科學史上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被譽為“近代海洋學的奠基性調查”。

被稱為“海洋調查的代表性資料”是什麼資料?

在1925年~1927年以及其後的1937年~1938年,德國著名的“流星”號調查船從事的海洋調查工作,其規模一直為人們所稱道。“流星”號調查船在1925年~1927年間主要是在大西洋西部(北緯20度~南緯65度)進行了14個斷麵的水文觀測;1937年~1938年在大西洋北部(北緯20度以北)進行了7個斷麵的補充觀測,前後共做了21個斷麵、310多個水文站位的觀測。這次調查以物理海洋學為主,內容包括水文、氣象、生物、地質等,而且以觀測準確度高而著稱。它調查所獲得的資料,一向被海洋學界認為是“海洋調查的代表性資料”。

多船聯合調查時期有哪幾次著名的調查?

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後,國際上聯合海洋調查的數目就越來越多了。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次。1960年~1964年的國際印度洋調查,它是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起,13個國家的36艘調查船參加(中國台灣學者朱祖佑參加),是迄今為止對印度洋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海洋調查。1963年~1965年的國際赤道大西洋合作調查,是近年來以多船同步和浮標陣結合進行觀測的先聲。這次調查的主要目的在於驗證海流理論和海洋環流模式,它采用了多種現代化的調查儀器。1965年以後,這一調查計劃分別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的調查計劃。1965年~1970年的黑潮及其毗鄰海區的合作調查,以日本為主,美國、前蘇聯等國共有15艘調查船參加,其主要目標是探索海洋水文變化及其對日本南岸的影響。這次黑潮合作調查於1970年夏季完成。在它的第一階段的計劃任務以後,就轉入以我國南海為重點的第二階段調查,於1972年結束。

20世紀60年代以後,國際海洋學界通過大規模的多船聯合調查,海洋學家們又發現了大洋海流中兩種極其重要的現象:一是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海流之下,發現到處都存在的赤道潛流;二是在灣流中不但經常出現尺度相當大(幾百千米)、壽命相當長(幾個月)的彎曲,而且當它與主流分離後還形成流環,而在灣流區域的某些位置上,有時竟同時出現好幾個渦旋,使人對灣流本身難以辨認。這些重要的發現,有助於海洋學家對此進行更廣泛、深入的開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