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神奇的中國島岸(2)(3 / 3)

其實“蓬萊仙境”並不是真正有神仙的境地,而是在海麵上空出現的遠方景物的虛像,人稱“海市蜃樓”。蜃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海中動物,當它吐氣噴雲時,天上就會有宮殿、樓台、城垣,還有往來的人物、車馬,好不熱鬧。這種現象的確存在,而且現在的人們也會不時地遇見。但那並不是蜃在吐氣時造成的。

我們知道,光線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隻是在傳播途中遇到不同的介質時,會發生折射或反射現象。你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盛滿水再插入一隻筷子,就會看到折射現象。海麵上的空氣隨著高度的增加,密度越來越小,當光線穿過這樣的空氣層時,就會被連續地折射,一條筆直的光線被“彎”成一道弧線。又因為這“彎曲”的光線可以繞過地球彎曲的表麵,所以使我們的視野出現了地平線後麵的景象。古人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感歎道“欲從海市覓仙蹤,令人可望不可攀”。

“斷魂橋”在山東的團島上嗎?

團島,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西南。德、日、美統治時,島上均駐有海軍航空兵。同時侵略者也把此島作為屠殺青島人的刑場。人們把德國人修的連島堤壩稱為“斷魂橋”。堤壩北頭也曾是北洋軍閥殺人的地方。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李慰農、青島《公民報》主編胡信之先生均犧牲於此。在享受今天和平時光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記,在這裏記錄著一部民族災難史,同時也記錄著一部中國人民不屈的抗爭史。

海門島真的消失了嗎?

相當於今蘇北沙洲的南部海區,黃沙洋口東北方,曆史上曾經有一個島,叫海門島。海門島風光宜人,物產豐富,可自唐宋以來,它卻曾是死罪的囚犯被放逐服役的場所。但就在幾百年以前,海門島卻消失在滾滾黃海之中了。

茫茫煙濤外,海門何處尋?人們遍覓曆史典籍,試圖找到答案,但苦於文中說法相互矛盾,莫衷一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那麼,海門島什麼時候沉沒的呢?人們從明代《萬曆通州誌》的記載中推斷,至少到1577年時海門島已經沉了。海門島的謎如何解開,尚待人們去探索研究。也許有一天人們會從海底打撈上什麼重要文物,那時籠罩在海門島問題上的迷霧就會消散。正是:“海門之謎縱千般,謎底正在海深處”。

中國的什麼地方有“蝶島”?

福建省的第二大島東山島,因其形狀像一隻蝴蝶,因此叫它“蝶島”。東山島,又名“銅仁營”,位於漳江口,麵積173.75平方千米。它原本是一些分散的島嶼,是由多條沙壩將它們連接起來而成為島。其中一條最長的沙壩長達10千米。自1961年建海堤後,東山島與相鄰的雲霄縣之間寬600米的水麵已有大堤相連,自此東山島便成為陸連島。東山島地近北回歸線,終年溫暖,降水適中,而且全年均是無霜期。東山島氣候的最大特點是多大風,一年中有133.5天有8級以上的大風,在5月~10月最易受台風的襲擊。島的周圍海域是福建省重要的漁場之一,盛產帶魚、魷魚、鯊魚等。島西南的西埔港,海底為砂泥質,水質肥美,水深適度,是圍港養殖魚蝦的理想場所。

“海天佛國”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長約6千米,東西寬約3千米,麵積約12.5平方千米,海拔300米,位於舟山群島的東南端。

提起普陀山,有人曾這樣來評價:“以山而兼潮之勝,則推杭州之西湖;以山麗兼海之勝,當推舟山之普陀”。普陀山作為山海勝景而聞名遐邇,不僅在於它的天然風景絢麗多姿,還在於它是與九華、峨眉、五台合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緣故。相傳南海觀世音曾在這裏和對麵海中的小島洛伽山講經說法,超度眾生,因而普陀山向以“南海聖境”、“海天佛國”、“蓬萊仙島”而著稱。早在2000多年前,這裏就已聞名。曆代封建帝王都看重這塊風水寶地,先後在這裏立廟建寺,形成了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寺為主的建築群。三寺坐落在雄奇幽秀的山麓中,顯得巍峨壯觀,氣勢非凡。

“天下第一石”是怎樣的?

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是祖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普陀山的西天景區,也有一塊“風動石”,它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石”的“磐陀石”,是普陀山的一大奇景。磐陀石高2.7米,寬約6米,體積40餘立方米,重量達100多噸,石頭上可容納幾十人。石頭呈菱形,淩空孤峙,望之若懸;石身與底座相接麵積僅幾平方厘米,與風動石相似,欲墜不墜,蔚為奇觀。佛教傳說,磐陀石為南海觀世音的說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