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結締組織(2)(2 / 2)

在骨組織表麵被覆著骨膜,分為骨外膜和骨內膜。骨外膜,覆於各骨的外表麵(但關節麵無骨膜),由較厚的致密結締組織構成。骨內膜為薄層結締組織膜,覆於鬆質骨的骨小梁表麵、密質骨的骨髓腔麵及哈弗斯氏管表麵。骨膜的血管營養骨組織。骨膜還對骨的生長、改建以及骨折的愈合起重要作用。在骨外膜深層及骨內膜有分化較低的骨原細胞,它的形狀與成纖維細胞相似,當骨組織形成時,它變得活躍,進行分裂增生,並分化為成骨細胞進行造骨。成骨細胞呈立方或矮柱狀,有突起,成骨活躍時常排成單層貼附於骨組織表麵。成骨細胞合成並分泌有機骨間質,並參與骨鹽沉著,形成新骨組織;成骨細胞被埋入骨間質後,就變為骨細胞。此外,在骨組織進行吸收部位,常見破骨細胞附於骨組織邊緣。它是由單核細胞融合而成的多核大細胞。破骨細胞參與骨間質的溶解吸收,故多位於骨質吸收後所形成的淺凹處。

三、結締組織的發生

結締組織來源於胚胎早期的間充質。間充質遍存於3個胚層之間,正在發生的器官內外。間充質來自中胚層,由間充質細胞和柔軟膠狀細胞間質組成。在結締組織發生時,間充質細胞分化為成纖維細胞、成脂肪細胞、網狀細胞、成軟骨細胞,成骨細胞,這些細胞產生相應的細胞間質,分別形成各種纖維性結締組織、脂肪組織、軟骨和骨組織。卵黃囊血島的間充質細胞分化為造血幹細胞,經血管遷至造血器官,產生各種血細胞。骨的發生和生長是個長而複雜的過程。骨的發生有膜內成骨和軟骨內成骨兩種方式。

1.膜內成骨

也稱膜內骨化,是顱骨的一些扁骨及麵骨的成骨方式,在即將成骨處的間充質先分化為富於血管的胚胎性結締組織膜,成骨過程就在其中進行。其中一些間充質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細胞間以突起互相連接,成骨細胞產生有機骨間質,細胞本身被埋在間質內,變為骨細胞,這種初成的組織內尚無骨鹽沉著,稱為類骨質。隨後,大量骨鹽沉著在類骨間質中,即成為骨組織。骨組織開始發生的部位稱為骨化中心,所形成的骨組織呈針、片狀,漸相連成海綿狀。成骨過程由骨化中心向四周擴展,骨的容積逐漸增大。其表麵的間充質分化為骨膜,繼續在原始鬆質骨表麵造骨,使骨漸大漸厚。骨經過不斷的生長與改建,終為成體的骨。魚類的真皮磷片及顱的真皮是進化中最早出現的膜內成骨。

2.軟骨內成骨

也稱軟骨內骨化,是除上述扁骨及麵骨外身體內大部分骨的成骨方式。以人的長骨為例,在將成骨部位,間充質首先分化形成一塊透明軟骨,稱軟骨雛形,以後成骨過程就在軟骨表麵及內部進行。當軟骨發育到相當程度,軟骨中部(相當未來的骨幹)的軟骨膜內成骨方式形成骨組織,環繞軟骨中部周圍,稱為骨領;此後軟骨膜改稱骨外膜,負責骨領的生長。不久,軟骨中部內的軟骨間質鈣化,軟骨細胞死亡,血管攜同間充質細胞、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等自骨外膜穿過骨領侵入破骨細胞將鈣化軟骨間質溶解,形成許多不規則的腔隙,成骨細胞在殘存的鈣化軟骨間質表麵形成類骨質,再經骨鹽沉著而為骨組織。這個骨化中心稱為初級骨化中心。初級骨化中心所成的骨小梁相繼被吸收,在骨幹中央形成骨髓腔。以後,骨幹兩端的軟骨繼續生長,初級骨化中心的成骨過程也由骨幹向兩端推進,使骨不斷長長;骨外膜也繼續成骨,使骨逐漸變粗至出生前後,骨幹兩端的軟骨內先後出現次級骨化中心,形成骨骺的骨小梁和鬆質骨。隨著骺部表麵的軟骨向四周生長,次級骨化中心成骨過程也向四周擴展,使骨骺增大。在骨骺表麵的軟骨終生保留;成為關節軟骨。在骨骺和骨幹之間,也保留一片軟骨,稱為骺板。骺板的存在對長骨繼續長長具有重要作用。到17~20歲左右,骺板消失,骨骺與骨幹的骨組織連成一體,此後長骨即停止加長。骨的增粗約在25~30歲左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