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又稱“恐水症”,是一種急性中樞神經係統的傳染病,它的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是眾多傳染病中最可怕的一種。
人若被帶有狂犬病毒的瘋狗咬傷或抓傷,一旦發作,十有八九是救不活的。就是在當今有了狂犬疫苗的時代,死於狂犬病的人也不在少數。據聯合國一項調查表明,從1973年到1982年10年間,全世界僅郵政部門工人就有28000人死於狂犬病。為了預防狂犬的襲擊,美國郵政部門還專門為工人撥款,準備價值300美元的金屬褲。但人類能有效地對抗狂犬病,還多虧發明了“狂犬疫苗”。
法國人巴斯德(1822—1895)是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曾任裏爾大學和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巴斯德研究所所長。他在微生物發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麵的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晚年,他又在狂犬疫苗的研究上做出重大貢獻,發明了“狂犬疫苗”。
1880年法國一些地方流行狂犬病,死了許多人,巴斯德心裏非常著急。他開始觀察和研究瘋狗的血液,沒有發現什麼病毒。於是他根據瘋狗咬人後使人得病的現象,把瘋狗的唾液注射到健康動物體內。結果這個被注射瘋狗唾液的動物,不久就死去了。巴斯德認為,病毒是隨唾液侵入受害者傷口,進入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的腦和脊髓受損而致命的。他聯想到種牛痘治天花的方法,受到啟發,產生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把瘋狗的腦脊髓加工幹燥,使其中的毒力減退,再經深加工,然後注射到幾隻剛得到狂犬病的小狗身上,結果這些小狗都幸運地活下來了。
初步試驗效果很好。巴斯德非常高興。他想進一步在人體上作試驗。可是狂犬病是可怕的,誰敢冒這個險呢?巴斯德正在不知如何辦的時候,一天,一位婦女抱著一個9歲的孩子來懇求他說:“教授先生,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吧。他被瘋狗咬了10多口,眼看要沒命了!”巴斯德說:“我剛剛找到一種方法,還沒有在人體試驗,好壞沒什麼把握,若用的話太危險了”。那位婦女含著淚毫不猶豫地說:“用我的兒子試驗吧,有什麼意外我都不埋怨你。”
在這位母親的懇求下,巴斯德大膽地為邁斯特爾小孩注射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支用於人體的狂犬病疫苗。注射後第14天,邁斯特爾奇跡般的好了,此時,小孩的母親、邁斯特爾、巴斯德教授都非常激動和高興。狂犬疫苗的發明成功了。從此,宣告人類是可以戰勝狂犬病的。直至今日狂犬疫苗仍在全世界各國應用著。
那個孩子邁斯特爾長大後自願到巴斯德研究所當守門人。他任勞任怨地敬業工作。幾年後巴斯德去世了,邁斯特爾要為救命恩人巴斯德教授守墓。他堅持守墓40多年,到1940年,德國侵略者入侵巴黎,要破壞巴斯德墳墓,64歲的邁斯特爾誓死不從,並用自殺抗議,表達了他和世界人民對巴斯德的敬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