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人造血液的發明(1 / 1)

1965年秋的一天,在美國的亞拉巴馬大學醫學中心實驗室,克拉克教授和助手們正進行著一項生物化學實驗。一位助手不小心將一隻實驗用的小白鼠掉進了盛有氟化碳溶液的玻璃容器裏。當時人們正聚精會神地做實驗,誰也沒有注意到它。

實驗結束後,克拉克教授突然發現一隻小白鼠在盛滿溶液的玻璃缸裏遊來遊去。這隻小白鼠怎麼沒淹死呢?太奇怪了。克拉克教授邊看邊想邊分析著。這玻璃缸裏裝的是氟化碳溶液,是不是這裏有什麼原因呢?

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驗,發現氟化碳溶液能把空氣中的氧氣提供給小白鼠,又把小白鼠呼出的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這種特性和人的血液有些相似。於是他產生了一種大膽的設想,能不能用它代替人的血液呢?

克拉克教授經過認真的思考後,把這種設想寫成了文章公布於世,立刻引起了世界許多生理學家和醫學家的興趣。

日本有位年輕醫生名叫內藤良一,看到克拉克教授的文章,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為世界醫學界存在著血漿不足的問題,特別是特殊血型的病人,血源奇缺。如果能有人工造血的血漿,對人類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內藤良一專程到美國拜訪克拉克教授,回國後,他自己建了一個人造血漿實驗室,進行利用氟化碳製造人造血漿的研究。他與夥伴們一道進行了上萬次實驗,終於研製成功了乳白色人造血漿。

1979年4月3日,日本有位百歲的老人,因患胃潰瘍,吐了大量的血,生命萬分危急。挽救這位老人的辦法,隻有大量地給他輸血。可是這位老人的血型很特殊,醫院裏沒有這種血型的血漿。就在病人奄奄一息的時刻,主持手術的醫生內藤良一當機立斷,決定用1000毫升乳白色人造血漿注射到病人血管中,然後進行手術。結果病人得救了。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使用“人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