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說到布施,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世間人希求福報,《金剛經》上講福報講得很多,我們仔細讀這一部經,前後講了五次之多。但是世尊的意思,是不是叫我們求人天福報呢?不是的。如果叫我們求人天福報,與《金剛經》的宗旨就不符合了。你有求,你心就有住了,你就著相了。所以每一次的比較,這個福德的殊勝,愈往後去愈精彩,愈往後去愈有深度,實實在在告訴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福,是個假相而已!所以,在第一次說的時候,後麵就沒有了,第一次的時候,它這個福德,底下加個字:“福德性”,後麵沒有,我們要曉得那是省略。性跟相是相對的,世間人著在福德相上,那不是福德性!性是能生福!能生;相是所生。那麼由此可知,明心見性那個福報多大,那個福德是無有窮盡的,自性本具的,六祖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福德就在萬法裏頭。

所以,佛教導我們,自始至終要見性,這才是重要的。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不了性,這才求生淨土。正如古德所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個開悟就是見性,隻要見了阿彌陀佛,還愁什麼不見性?在這個地方我們見性見不了,這一見阿彌陀佛就容易了,這就是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佛法修學在理論上講是平等的,但是在我們業障習氣上來說,不平等,所以,在眾生份上根性不相等。佛的法門是平等的,在理論上、在方法上、在境界果報上,都是平等的,我們眾生根性不平等。所以淨宗法門,帶給我們就很大的方便。淨土不難生,難在我們自己肯不肯,願不願,肯不肯放下,願不願意求生,要在這個地方覺悟!

世尊每一次勸導我們提醒我們,說得都非常懇切,他自己做出一個樣子給我們看,這是身教,以身作則。他教這些菩薩們,應如是生清淨心,就像他這個樣子生清淨心。然後又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一句就說得很詳細了。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麵的境界,假如我們還會被外麵境界所動,還會被外麵境界所誘惑,這是凡夫,這決定不是菩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放下,放下的什麼?不是放下這些事,事沒有妨礙,《華嚴經》上講得很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對初學人來說,因為煩惱習氣太重,經不起外麵境界的誘惑,那怎麼辦?把這些誘惑減到最低的程度,等到自己功夫成熟了,也就是說定慧成就了,不受環境幹擾了,才可以。自己沒有定力,沒有智慧,還會受外麵境界誘惑,對於境界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遠離有好處沒有壞處,這個是屬於菩薩自度先度自己,自己得度了。什麼叫自己得度呢?很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擺在我麵前,我已經不動心了,我已經不被它誘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度人了,你就可以幫助別人而不被誘惑。

但是自己要曉得,決定要求生淨土。不求生淨土,縱然是你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證到初住菩薩的果位,向無上菩提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長到什麼程度?我們常常聽佛在經上講,修行要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這三大阿僧祗劫怎麼算呢?第一個阿僧祗劫完成三賢菩薩的果位,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祗劫是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祗劫是八地、九地、十地,這個世尊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假如我們有這個本事,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地位呢?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到那裏就花開見佛,這個地位你看經上講的:“阿鞞跋致菩薩”,那不是假的,是真的,一下就提升到八地、九地。你看看,豈不是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比他方世界的菩薩超過兩個阿僧祗劫,這才曉得為什麼那些大菩薩要到極樂世界去,時間縮短了,這個幅度太大太大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我們仔細觀察,在經典裏麵看看,仔細來算一算,大概隻要三劫、四劫就成功了,就圓滿成佛了,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

有同學們問,淨土宗供養的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什麼?諸位要看看經裏麵,世尊對大勢至菩薩的介紹,你會感到非常驚訝!這一位菩薩無論到什麼地方,他行動他坐下來,都六種震動,說明這個菩薩智慧威力不可思議。他代表的是最高的智慧,選擇最殊勝的法門。大勢至菩薩選擇的念佛法門,自始至終就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真的叫一門深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慈悲什麼?就是把淨宗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那才救苦救難,才救得徹底!那才叫大慈大悲!如果這一生不能成佛,縱算慈悲也不能叫大慈悲。大慈悲是要幫助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圓滿成佛就是叫你念阿彌陀佛。那麼由此可知,大勢至菩薩代表我們自行,我們自己老實念;觀音菩薩代表我們勸一切大眾老實念,這才叫真正徹底的救護眾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善咐囑諸菩薩。”這兩句話呢?要用觀音、勢至來代表也很恰當。善護念/觀世音菩薩;善咐囑/大勢至菩薩,囑咐你,教導你,一門深入。所以,這個法門充滿了智慧,不是普通智慧,而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般若全體的顯露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的般若你就見不到,也體會不到。佛說這個法,經文文字幾乎完全一樣,重複很多遍,但是諸位要曉得,重複的前後意思有淺深不同。像“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這樣的句子重複了很多遍,因為重複遍數多了,我們這個經讀下來就記得很清楚,印象就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