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態倫理基礎知識(1)(3 / 3)

第一,廣延性。古典主流倫理學探討的主要是人際義務,而且主要是生存於同一個時代中的人之間的義務。生態倫理學從兩個方麵拓展了倫理學的視野,一是使倫理學的關注領域從共時性的人際義務擴展到了曆時性的代與代之間的人際義務,二是把對非人類存在物的義務即種際義務納入了生態倫理學的關注視野。

第二,多學科性。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是許多學科都共同關注的主題。環境科學、環境美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政治學、生態神學、浪漫主義文學都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獨特看法。這些學科各有自己的特點,有的較為強調理性、邏輯、客觀性和規律性,有的則較為重視直覺、情感、想象、審美體驗與宗教體驗。這些學科的獨特視角和科學方法都對生態倫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這些學科也把生態倫理學的某些價值取向當作自己的理論前提。生態倫理學與這些學科往往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許多生態倫理學著作都是由不同學科的學者共同撰寫的。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生態倫理學所倡導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最終實現,離不開環境科學(包括生態學)的幫助;隻有用環境科學所提供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生態倫理學才能成為一門充滿大智慧的成熟的倫理學學科。

第三,多元性。這表現為生態倫理學理論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從誕生的那天起,生態倫理學就是一個多種思潮和觀點相互交鋒的領域。人類中心主義、動物解放/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都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各具特色且具有一定道德合理性的理由。它們的理論出發點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在“人負有保護環境的義務”這一點上卻殊途同歸,並在環境保護的偉大事業中發揮著自己的獨特功能。環境保護是一項全球性的工程,而生存於不同文化傳統中的民族又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積澱”、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生態倫理學必須要與不同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才能被生存於這些文化傳統中的民族所接受;而要做到這一點,生態倫理學就必須以同情的態度理解這些文化、政治、經濟、哲學和宗教傳統,找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理論觀點的多元性和文化視野的多元性,是生態倫理學保持其生命力與活力的前提。

第四,全人類性。生態倫理學的全人類性與其文化表現形態多元性並無矛盾。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日益加深,“地球村”正在變成現實。任何一個民族給其生存環境帶來重大而深遠影響的行為,都將給其他民族的生活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反過來說,除非其他民族也加入到環境保護中來,否則,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孤立的環境保護行為,都將收益甚微,甚至毫無結果。地球生態係統是一個整體,許多汙染(如大氣、河流的汙染)無國界。因此,全人類必須要在環境保護問題上相互合作,達成某些價值共識,並把這些共識與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結合起來,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環境保護措施。

生態倫理學的全人類性的另一個含義是,生態倫理不是某些人的職業倫理,而是每一個人都應遵守的公共倫理。自然環境是人類的生存根基。每個人每天都要消費一定數量的商品,而這些商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是以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為前提的。每個人的生存都對環境構成一種壓力。如果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盡量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消費,自覺選擇那些低消耗的產品,那麼,我們每一個人就能減輕自己對環境所構成的壓力。把所有人的這種減輕環境壓力的努力都集合起來,我們的地球就能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因此,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都應承擔的義務。

第五,革命性。生態倫理學的革命性既表現在觀念層麵,也表現在實踐層麵。在觀念層麵,生態倫理學主要是非人類中心主義,對根深蒂固的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挑戰,把道德義務的對象從人這一物種擴展到了人之外的其他物種和整個生態係統,即使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也把道德關懷的範圍從當代人擴展到了第二、三代人甚至更多。而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都超越了傳統那種把本民族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把全人類當作環境道德所關懷的“基本單位”。此外,生態倫理學還猛烈地批評了近代以來形成的那種崇尚奢侈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倡導一種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綠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