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態倫理基礎知識(2)(2 / 2)

4.天賦價值

天賦價值,也稱為固有價值或內在價值,是指一個存在物隻要把自己當作一個目的本身來加以維護,它就擁有天賦價值。而且這種價值是一個存在物從它存在的那天起就擁有的。裏根和泰勒就是這樣來理解“生命主體”和“生物的目的中心”的天賦價值的。他們使用這一概念的目的,是為突破西方倫理學(特別是康德的理論學說)隻把人當作內在價值來加以維護的局限。西方生態倫理學所理解的“目的”是較為寬泛的。一個自然存在物,隻要它擁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自我繁衍能力、生態學意義上的自我維持傾向、控製論意義上的自動平衡功能,它就是一個擁有自身目的的、具有天賦價值的存在物。

5.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又稱為人類中心論,它是西方傳統的倫理思想,它把人類視為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把自然界排除在道德範圍之外,認為道德是調節人際關係的規範,維護人的利益是道德的目的,而自然界則隻是滿足和實現人類欲望和需要的工具。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要點是:隻有人才是道德主體,一切非人存在者都不是道德主體。換言之,隻需對人講道德,對一切非人存在者皆不必講道德,即道德關係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人與其他存在者之間(或其他存在者彼此之間)不存在道德關係,隻有人類社會才是道德共同體,任何其他存在者都不可能構成道德共同體。人類中心主義按照其形成時間,可分為古典人類中心主義(又具體地分為自然目的論、神學目的論、二元論和理性優越論幾種論調)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內部,由於對待自然態度的顯著差異,一般地區分為強式人類中心主義和弱式人類中心主義。

6.自然目的論

自然目的論學說認為,其他自然存在物隻具有工具價值,因而我們對它們不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亞裏士多德。

7.神學目的論

神學目的論學說認為,上帝、天使、人、動物、植物與純粹的物體組成了一個等級性的存在鏈;在這個存在鏈中,上帝是最完美的,人次之。其他存在物的完美程度取決於它們與上帝接近的程度,而那些較不完美的存在物應服從那些較完美的存在物。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是其代表人物。

8.二元論

二元論認為,人是一種比動物和植物更高級的存在物,因為人不僅具有軀體,還擁有不朽的靈魂或心靈,而動物和植物隻具有軀體。其代表人物是笛卡兒。

9.理性優越論

理性優越論認為,隻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員,因而隻有人(因其擁有理性)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動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們對待非理性存在物的任何一種行為都不會直接影響理智世界的實現,因而把它們僅僅當作工具來使用是恰當的。理性優越論是西方文化的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在近代,康德是理性優越論的代表人物。

10.強式人類中心主義

強式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整個生態係統的“中心”,是世界的絕對的“主人”,人有權任意支配、統治、處置一切非人類的自然物。強式人類中心主義是無條件地、機械地強調人類的至上性,強調人類是世界的唯一主宰,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是決定其他自然物是否具有存在價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