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價值隻能伴隨著意識出現,那麼,我們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說,價值不存在於自然中。但這樣一來,我們就隻能把體驗(我們在其中找到了價值)視為各種不同的“假象”來看待了。價值於是就被理解成了某種隻存在於(具有評價能力的)主體的創造性思維之中的東西,因為人這一主體所遇到的世界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世界;或者,即使是一個有價值的(即能夠被評價的)世界,但在人的評價能力對它加以評價以前,它所包含的也隻是潛在的價值,而不是現實的價值。這種觀點在邏輯上是有困難的,因為它把太多的含義賦予了附帶、共鳴、層創進化、潛能和創造這類詞語。這些詞雖然偶爾有用,但它最終會使我們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評價主體是生存在一個原本毫無價值的世界裏;而對於我們所能得出的有關價值體驗的結論而言,這個前提是不充分的。
然而,僅僅依靠理論論證是不能駁倒那些堅定的主觀主義者的,盡管這會迫使他們采用分析方法。一個人可以堅持這樣的觀點,即價值(像癢癢、後悔一樣)必須是能夠被感覺到的,它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被感覺到的價值是毫無意義的。想用理論來駁倒那些對此深信不疑的人是不可能的。我們也很難說,他們的理論是向定義的退卻,因為他們在此似乎是十分鍾情於內在體驗的。一方麵,他們是告訴我們,價值是如何觸動我們的。另一方麵,他們是在給出一個約定的定義。這就是他們使用價值一詞的方式。
此時,如果轉而想想我們的觀點,(我們就會發現)它似乎更為接近世界的現實,也似乎更具邏輯說服力。根據這種觀點,人們所認識到的世界不同於——同時也豐富了——實際存在的世界。當然,這也隻是一種觀點,但卻是一種具有生態學智慧的觀點。科學已經令人信服地向我們展示了,進化的後果(生命、心靈)是如何被進化的前因(能量、物質)決定的,盡管這些後果與其前因之間相隔甚遙。我們沒有理由說,所有的價值都是在人類(或高等動物)層麵發生的、不可逆的層創進化現象。我們重新確認了延綿的存在之流的價值。價值在層創進化的頂端急劇增加,但它也延綿不絕地存在於那些在此之前的進化事件中。
2.內在價值、工具價值與係統價值模型
我們現在給出的是一幅描繪創生萬物的自然的不同存在層麵的簡圖(圖4.1)。在這個金字塔形的圖中,愈處於頂層的,價值就愈豐富;有些價值確實要依賴於主體性,但所有的價值都是在地球係統和生態係統的金字塔中產生的。從係統的觀點看,主觀性的價值從上到下逐漸減弱,而存在於這個塔底的則完全是客體性的價值;但價值卻是呈扇形逐步擴大的:從個體到個體的功能再到個體的生存環境。
事物並不擁有自在自為的孤立的生存環境,它們總要麵對並適應外部的更大的生存環境。自在價值總是轉變為共在價值。價值彌漫在係統中,我們根本不可能隻把個體視為價值的聚集地。圖4.1揭示了處於主要的存在層麵的價值之間豐富而複雜的關係。不同存在層麵之間的界限不是封閉的,工具價值箭頭在這些界限之間隨處可見,成為聯係個體內在價值的紐帶。處於上一層麵的價值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既涵蘊了,也需要處於下一層麵的價值:上一層麵的價值不是獨立的或孤立的,而是需要下一層麵的價值支持和維護的。這幅圖雖然展示了這一點,但卻未能具體地向我們說明,較高層麵的價值是如何被較低層麵的價值充實的。我們得記住,一幅草圖不能代表一部進化史;這裏的價值模型也沒有充分展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的曆史過程。
在一個整體主義的環境網絡中,“自在自為”的個體的價值,即內在價值,是有些讓人懷疑的。盡管生態係統通過進化出個體性和自由,創造出了越來越多的內在價值,但是,如果把這些價值從生物的、公共的自然係統中剝離出來,那就是把價值看成了純粹內在的和基元的,以致忘記了價值的聯係性和外在性。腐殖土壤和溪流是可評價的(能夠加以評價),是有價值的(客觀地承載著某些價值),因為在由它們組成的環境裏,延齡草得以生長,它們為潛鳥在其中鳴叫的那些湖泊提供營養和水源。對種群、物種、基因庫和棲息地的關注需要一種合作意識,這種意識把價值理解為“共同體中的善”。每一種內在價值都與那個它從中產生的價值,以及作為其發展目標的價值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個體的價值要適應並被安置於自然係統中,這使得個體的價值依賴於自然係統。內在價值隻是整體價值的一部分,不能把它割裂出來孤立地加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