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體中,就其所扮演的角色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價值的;當然,如果某個重要的事物——一株延齡草——被當作某種內在的善來加以保護(當延齡草繁殖並保護其同類時),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是某種客觀的內在的善。如果這樣一個事物激發了一種重要的體驗,而人們在言說這種體驗及其價值時無須擴大他們的關注點,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種體驗是一種主觀的內在的善。在此,對延齡草和人的這種體驗的評價都無須借助其他價值參照物。
當延齡草被食草動物吃掉或枯死而重新融入腐殖土壤中時,它的價值就消失了,或者說轉化為一種工具。實體之間的關係和實體一樣真實不妄,事物在它們的相互關係中得以生成和延續。生態係統是一個由多種成分組成的完整的整體,在其中,樣式與存在、過程與實在、個體與環境、事實與價值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彼此變換,它們是整體中的部分和部分中的整體,各種各樣的價值都鑲嵌在地球的結構中,猶如寶石鑲嵌在其底座中,價值的底座就是價值的生養母體。換言之,當人們改變評價的視角來理解價值時,他們就會發現,內在價值恰似波動中的粒子,而工具價值亦如由粒子組成的波動。
3.衝突與互補:價值的轉換
從係統的角度看,價值總是在個體之間不停地轉移,生命之流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借此而流向生命金字塔的頂峰。生態係統把個體當作資源不停地加以利用,以此來彌合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之間的差異,從而使自然的演變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作為大自然長期進化的果實,價值是一種財富,就像有機體和進化的生態係統那樣。與那種認為所有的價值都需要一個觀賞者的正統觀點相反,我們認為,隻有某些價值需要一個擁有者,而且這個擁有者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這樣一個曆史悠久的生態係統,它既把價值傳遞給個體,又把個體當作價值的傳遞者。
工具價值並非無足輕重。如果我們發現,資源利用是生態係統中的一個無所不在的現象,那麼,資源利用現象的存在就不會令我們感到太難過。對人來說,把所有的事物都當作資源來使用也許是錯誤的,但把自己視為對別人有用的工具性資源卻沒什麼過錯。人們把那些隻提高自己的內在價值、卻極力避免成為共同體的工具價值的人,評價為狹隘和自私。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如創造力)與他為他人提供利益的能力密不可分。美德並不是由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品性構成的,而是由那些能給他人帶來益處的品性構成的。這對個人、動物和植物都是如此。完美不是變成封閉的自我,而是適應無所不在的整體。
當然,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不是均勻地分布在生態係統中的。我們可把它們在不同存在物身上的比例差異大致歸納如下:
第一,無生物擁有最少的(盡管是基本的)內在價值,但在它們所生存於其中的共同體中,它們卻擁有極大的工具價值。
第二,就個體而言,植物和無感覺的動物(草、變形蟲)擁有較高,但仍然是不太重要的內在價值;比較而言,它們(就群體而言)對生物共同體(它們生存於其中)卻有著重要的工具價值。
第三,就個體而言,有感覺能力的動物(鬆鼠、狒狒)擁有更為重要的內在價值,而一般說來,它們(就群體而言)對生物共同體(它們生存於其中)隻具有較不重要的工具價值。當其上層的營養金字塔受到幹擾時,生態係統所受到的破壞較小。
第四,就個體而言,人具有最大的內在價值,但對生物共同體隻具有最小的工具價值。生存於技術文化中的人類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力量,但很少有,甚至根本沒有哪一個生態係統的存在要依賴於處於生命金字塔頂層的人類(這裏暫不討論人在文化中的工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