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倫理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把人們關心的焦點從自我中心推開,使之轉向人際共同體中的其他人。單個的自我必須要適應文化對他提出的要求;一個人在倫理上要適應他/她的鄰居。這就是從古至今的倫理學所力圖實現的主要目標——尊重人的內在價值。人類在培養利他主義以對抗利己主義的鬥爭中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盡管是不完全的)成功。這使得人們形成了一種人在倫理上具有優先性的觀念,而這其實是一種倫理排外主義。人高高在上,隻有人才與道德有關。愛鄰(人)如己。
從更寬廣的生態係統的角度看,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迄今為止,生態係統所容納的無數相互依賴的物種(它們之間保持著一種衝突與和諧的關係),除非能夠因地製宜地適應其環境,否則,它們就不能使自己得到最大的發展。從這個更具包容性的角度看,那些推崇流行的倫理體係的人,對他們在其曆史悠久的棲息地中的位置是很無知的,對他們的大多數地球鄰居也是熟視無睹的。他們把創生萬物的自然的其他部分和進化生態係統的所有產物都當作資源來看待。
從一種狹隘的有機體主義的觀點看,這一論點似乎是正確的,因為,在人類出現以前,所有的生物都盡其所能地把其他自然物當作資源來利用。文化隻能建立在那些從自然中掠奪來的價值之上。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物都隻捍衛其同類,人也這樣行動,使其同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而且,通過宣稱人是擁有道德關懷能力且值得給予道德關懷的唯一物種,來維護其地位。大自然對人類情有獨鍾,文化優先於自然。
6.出現於自然史中的倫理超越
但是,主張這種觀點的人文倫理學家,並未真正超越他們的環境。
他們把人的內在價值拔高到了所有其他存在物之上。他們對人的完美的理解是正確的,他們隻捍衛他們自己的同類,就此而言,他們並未超出其他存在物;他們與其他存在物處於同一檔次,僅僅依據自然選擇的原理在行動。在與其他人打交道時,他們是道德代理人;但在與大自然打交道時,他們卻沒有成為道德代理人。他們沒有發現,他們對其棲息地的適應是一種新型的適應。在力圖捍衛人的高級價值時,他們的行為與獸類並無二致。傳統的人類中心論倫理學力圖把人類理解為價值的唯一“聚集地”,認為人超然存在於這個毫無價值的世界之外。這種狂妄的意圖阻礙了人性的健康成長,因為它並不知道人的真正的完美性——對他者的無條件的關心。人本應高瞻遠矚,可他們卻變得目光短淺。
毋庸置疑,人類已把他們的領地擴展到了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但是,要生活在這個遍布全球的領地上,人應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恰當生活方式?是使人的高級內在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實現,不再關心別的任何事情嗎?環境倫理學給我們提供的較好回答是:人應當是完美的監督者——以這樣一種方式來運用他們那種在其環境中是如此獨特的完美的理性和道德,以致他們能夠真正超越其他存在物,實現一種與其環境和諧相處,且對其環境有益的有價值的層創進化。不是把心靈和道德用作維護人這種生命形態的生存的工具;相反,心靈應當形成某種關於整體的“大道”觀念,維護所有完美的生命形態。人類與腐殖土壤是同根同源的,二者都由塵土構成,隻不過人因賦有反思其棲息地的高貴能力而成為萬物之靈。他們來自地球又遍觀地球(人類一詞的希臘語詞根anthropos的含義就是:來源於、察看)。人類有其完美性,而他們展現這種完美的一個途徑就是看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