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經典文章選讀(8)(1 / 3)

人的層創進化的一個全新之處,就是進化出了一種能與(隻關心同綱同門利益的)自利主義同時並存的(關心同綱所有動物的)利他主義傾向,進化出了一種不僅僅指向其物種,而且還指向生存於生態共同體中的其他物種的惻隱之心。人類應當從倫理學家所說的“萬物之母”的角度、站在地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客觀地把地球視為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係統。當站在這一角度來思考問題後,人類主體就能夠從意義的角度來理解地球上那些曆史悠久的進化成就,並對這種成就做出自己的貢獻。人際倫理學已花了過去兩千年的時間來喚醒人的尊嚴。在我們走向新的一千年之際,環境倫理學要求人們意識到地球上那個更為偉大的生命進化過程,人隻是這個過程的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人類是有慧眼的;他們是地球的觀察者——現在比過去更為在行。觀察的結果,是對人類提出了道德要求——比過去更高的要求。

這就是或應該是《聖經·創世記》所說的人的治理的潛在含義,也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治理地球的含義。它要求人類超越那種把地球當作資源來使用的觀念,而把地球當作棲息地來看待,並用道德來限製人類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技術的行為。成為一位“棲息者”所要求於人的,要遠遠多於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環境,盡管它也要求人們明智地利用自然資源。人需要成為“棲息者”,這裏包含的內容要多於成為“公民”。公民一詞包含有太多的狹隘的政治含義;這個詞隻適用於價值橢圓形中那些都市價值占主導地位的領域。作為一個觀察者棲息在共同體中,要求我們不僅要考慮人對自然物的管理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考慮人與自然的道德關係問題。

人類應成為讚賞(在發現其中的價值和增添其中的價值的雙重意義上)其棲息地的居民。人類是有評價能力的,能夠讚賞這個世界,能夠發現(而且能夠創造)那裏的價值。他們能夠保持生命的奇跡,因為他們具有好奇的能力。這種主觀能力在地球這片客觀的神奇土地上正好派上用場。人類價值的主觀性與地球價值的客觀性相得益彰。

人類比其他生命更能“神遊於”其他價值。他們能夠與其他生命共享某些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是利他主義者。人類是最重要的價值,因為他們是最重要的評價者。

在人類曆史的童年,人類需要逸出自然以便進入文化,但現在,他們需要從利己主義、人本主義中解放出來,以便獲得一種超越性的視境,把地球視為充滿生命的千年福地,一片由完整性、美麗、一連串偉績和豐富的曆史交織而成的大地。這不是對自然的逃逸,而是在希望之鄉的漫遊。對大自然的這種治理要求我們遵循自然。

在這個意義上,人類是或者能夠是優越的、高貴的、不同尋常的,甚至(在一種較易引起爭論的意義上)是超自然的,在自然之上的。他們擺脫了自發性的環境,因為他們是環境的看護者;他們具有內在的超越性。如果要玩弄詞藻,那麼我們可以說,人類是地球上的一道風景,因為他們能觀賞地球上偉大的生命進化故事(他們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動物隻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欣賞這個世界,它們擁有單純的內在性。人類卻能從其他存在物的角度來觀賞這個世界。懷疑論者和相對主義者可能會說,人類隻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欣賞這個世界。確實,當人類把土壤或木材當作資源來讚賞時,他們隻是從自己這個物種的角度來欣賞這個世界。但是,人類能夠從其他物種和那支撐著這些物種的生態係統的角度來欣賞這個世界;他們研究刺嘴鶯,從太空上觀察地球。其他任何物種都不可能具有這種超越的觀察力和卓絕的慧眼。

7.棲息者的環境利他主義

環境倫理學並不否認人類價值的優越性,但它並不就此停步。那把人與其他存在物區別開來的,不僅僅是我們所擁有的認識自我和表達思想的能力、發揮自己潛力的能力,它還包括我們欣賞他者、看護這個世界的能力。康德認識到了他者在道德上的重要性,然而,他雖是一個傑出的倫理學家,但他所關注的他者卻僅僅是其他人,是那些能夠認識自我且能表達其思想的人。環境倫理學號召我們關注非人類存在物,關注生物圈、地球、生態共同體、動物、植物以及那些雖不具有自我意識但卻擁有明顯的完整性和(獨立於人的主觀價值的)客觀價值的存在物。環境倫理學超越了康德的倫理學,超越了人本主義倫理學,因為它把其他存在物也當作與人並列的目的來對待。環境倫理學家在道德上更具慧眼。他們既能從自己的角度,也能從其他存在物的角度來欣賞這個世界。他們理解了雨果和史懷哲所憧憬的“關於整體的偉大倫理”,他們真正發現了耶穌命令我們去愛的鄰居:麻雀(它的衰落引起了上帝的注意)和田野裏鬱鬱蔥蔥的野百合花。在這個意義上,與人類自我實現的能力一樣,詩意地棲息於地球的能力以及與其他非人類存在物融為一體的能力,也是道德的前提條件。在這種倫理看來,實現自我也就是去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