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建設企業生態倫理,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獲得參與國際競爭通行證的迫切需要。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同世界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參與國際競爭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就是因為生態倫理的缺失,中國的產品屢遭“綠色壁壘”的阻擋,被擋在了發達國家的門外。因為西方國家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各種環境標準的製訂和實施相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比較完善。發達國家充分利用與發展中國家在環保方麵的差距,以環境保護的名義構造出形形色色的綠色壁壘,以保持本國產品的競爭力,使國內市場免受衝擊。我國由於長期以來忽視綠色產業的發展,盲目開發出口產品,放鬆對產品安全和防汙標準的監督檢驗工作,沒有形成無公害的管理體係,許多產品不符合環保標準。因此,隻有強化企業生態倫理建設,才能使我國企業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再次,建設企業生態倫理,是企業樹立公民形象,提升社會認同與支持,獲得長遠利益的重要選擇。今天,中國民眾的環保意識已然有了巨大的提高,中國人開始越來越注重企業的環境行為,關注企業的公民責任。一個在環保方麵負責任的企業無疑會在社會公眾心中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優秀的企業公民將會受到公眾的尊重、信任與支持,負責任的企業形象無疑會給企業帶來競爭上的巨大優勢,並促進其與消費者、政府和社會其他各方麵的良好關係,實現企業更大更長遠的利益。
倡導企業生態倫理,意味著企業主動承擔起環保的社會責任,向社會表明了企業對待環境的態度,也是企業發展的必要需求。
自覺履行企業生態環保義務,建設企業生態倫理,首先要求我們的企業主動建立起明確的生態道德標準,在企業製定決策和生產經營過程中,明確什麼樣的行為符合生態道德,什麼樣的行為屬於生態不道德,以生態道德標準來約束企業的行為。企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最終都可以歸結為道德價值判斷問題,優先考慮何種價值的問題及采取行動的意願問題,所以是價值取向問題和意願選擇問題。
生態倫理建設要求我們的企業必須建立起正確的企業生態倫理道德評價標準,學會用生態整體思維的方法去進行經濟運作,除經濟分析外,還要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從生產技術和工藝的使用到產品的開發,從產品的設計、組織生產、成品出廠到使用後的整個生產過程,都必須考慮到有利於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安全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方麵,主動承擔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實現生態倫理和企業效益的最優化。
生態倫理建設呼喚企業的自覺行為,要求我們的企業以生態綠色為導向,在綠色價值觀的指導下,營造良好的企業生態文化,使企業組織內部形成濃厚的關心環境、愛護環境的企業生態倫理氛圍,在外部樹立企業關注環保、主動承擔責任的優秀形象。企業作為社會組織,同樣具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價值選擇,無論是企業的經營者還是員工,其思想動機或是行為方式,都是依賴於企業特定的價值目標。而企業生態文化的創建,就是要營造這樣一種道德氛圍。首先提倡我們的企業家進行生態性決策,執行綠色領導力,做倡導企業生態倫理的典範;同時也要組織員工學習關於生態環保方麵的知識,提高其生態意識水平,自覺樹立尊重自然,科學發展的生態態度,形成自覺的生態責任感。
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時代呼喚並要求我們的企業主動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遵守生態倫理道德。除了追求利潤、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外,還需要考慮資源和環境,實現企業的環境效益,符合企業生態倫理要求。我們可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意識到自己所應承擔的環境責任,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履行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慷慨大方的慈善捐助上,而是積極轉變企業生產和發展方式,積極投身環境保護的事業當中,努力做符合生態倫理要求和公眾期望的企業公民。
三、發展生態農業
如果說企業的清潔生產主要從工業的角度來考慮生態倫理建設的問題,那麼,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倫理建設也是我們不能回避的。現代常規農業是依靠化肥和農藥來解決農田營養問題和病蟲及雜草控製問題。化肥和農藥的施用是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它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全球的糧食緊張局麵,為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化肥和農藥的施用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環境汙染,導致農業生態係統的失衡。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就是揭示農藥大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並由此引發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化肥和農藥像一把雙刃劍,對農業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因此必須對其做出全麵正確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