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建立和諧生態倫理(2)(2 / 3)

要控製化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既要控製其施用量,又要嚴格執行使用規程。目前國外實施一係列法定的一般預防性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前者的方向是消滅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控製其在環境中的積累,如利用有機肥在最佳時期按規定用量、用適合當地的方法施肥,在輪作中栽培過渡性作物,施用長效肥料等。一般預防性措施包括對肥料的正確運送、保存和施用等。

農藥是消滅對人類和植物的病蟲害的有效藥物,在農牧業的增產、保收和保存以及人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製等方麵都起很大的作用。但農藥有其利也有其害。由於長期大量使用農藥,空氣、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汙染,毒物累積在牲畜和人體內引起中毒,造成農藥公害問題。為了防止農藥的汙染和危害,主要采取綜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殺蟲除害途徑,聯合或交替使用化學、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單純依賴化學農藥的做法。搞好農藥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的製定工作。對目前廣泛使用的農藥品種和劑型進行安全評價;並從急性、蓄積性和慢性的毒性,致突變性、致癌性、致畸性,聯合毒性,對眼和皮膚刺激性和變態反應,農藥代謝產物的毒性,農藥的殘留行為,對水生動物和益蟲的毒性等方麵綜合分析,全麵比較,然後製定允許殘留標準和安全間隔期。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的農藥。搞好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合理調配農藥,改進噴灑方法和農藥使用的性能,以便用藥及時適量,提高藥效,減少汙染和防止產生抗藥性,做到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害,並充分發揮農藥的積極作用。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來代替劇毒和殘留性高的農藥。

除了要控製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改善常規農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另一個思路就是發展生態農業。所謂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一定的區域內,因地製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我們也可以說,生態農業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係統,該係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生態農業以保持和改善該係統內的生態動態平衡為總體現化的主導思想,合理地安排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進物質在係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複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他原材料輸入,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林、牧、副、漁產品及其加工製品的輸出,從而獲得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的再生利用、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綜合性效果。當前生態農業的概念和理論已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總趨勢,所以不少人士認為,世界農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生態農業階段。

生態農業在實踐中所采用的技術措施主要是:

1.應用現代農業機械,作物新品種、現代的良好牲畜管理方法和水土保持技術以及先進的有機廢物和作物秸稈的管理技術。

2.完全不用或極少使用化肥、化學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等化學物質。

3.采用豆科綠肥和覆蓋作物為基礎的輪作,通常豆科作物占總麵積的30%~50%,輪作形式與30年代到50年代的輪作製相似。

4.絕大多數生態農場不用有壁犁耕作,通常使用鑿形或圓盤形裝置淺耕,隻是將土壤混合一下,但不把土壤翻轉過來。

5.采用梯田、帶狀或等高作業等方式保持土壤免受侵蝕。

6.氮素營養主要來源於豆科固氮、牲畜糞便和作物秸稈,隻是對特別需氮的作物有限度地用一點化肥。

7.農田雜草主要通過輪作、耕作和中耕除草來控製,極少用除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