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建立和諧生態倫理(2)(3 / 3)

8.病蟲害主要通過輪作保護和天敵控製。

顯然,這些具體做法就其單獨而言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有些是目前常規農業也在廣泛采用的,有些是過去傳統農業中使用的而現代的常規農業已不再使用了,但從特定的目的和指導思想出發將這些實踐有機地配合起來,就形成了既不同於傳統農業也不同於現代常規農業的生態農業。

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是一條符合生態倫理要求並已取得一定成效的路子。我國的生態農業實踐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的,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有以下幾條主要思路:

第一,采用立體種植,提高資源利用率。立體種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係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係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係,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采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藥,避免重金屬汙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係統,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揮係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整合性。

第二,發展節水旱作農業。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按耕地麵積計算,畝均水資源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北方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的幹旱、半幹旱及半濕潤易旱區的國土麵積占全國的56%。另外,南方丘陵山區雖然年降水量比較充足,但由於地勢地貌特點,加上降雨時段集中,蓄水設施跟不上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也經常出現季節性旱情,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的製約很大。要使我國農業再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第三,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無公害農業是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領域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它是指在無汙染區域內或已經消除汙染的區域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限製外源汙染物質進入農業生產係統,生產出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同時,生產及加工過程不對環境造成危害。其核心就是農產品出自潔淨生態環境、限製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製品的使用、加工過程符合相應操作規程而生產的食品。

第四,發展白色農業。“白色農業”是以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它具有生態農業的特征,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白色農業是利用微生物資源寶庫,應用科技進行開發,創建微生物工業型的新型農業。傳統農業以太陽為直接能源,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產人類食物、動物飼料。“白色農業”與傳統的綠色農業相比,其基本形態和生產模式都截然不同。“白色農業”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氣象和季節的限製,可常年在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因此,發展微生物工程科學,創建節土、節水、不汙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業型“白色農業”,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五,發展觀光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觀光旅遊和休閑度假為主要目的,將農業資源利用、開發和保護集於一體,綜合考慮生態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的可行性、經濟上的有效性,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娛樂和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征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走既有利於促進農業資源優勢向生態旅遊優勢轉變、又有利於促進生態環境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變的新路子。

四、公眾參與環保

無論是建立生態製度本身,還是企業的清潔生產等過程,都需要有公眾的參與。除此以外,環境的公共性、環境問題的公害性和環境保護的公益性,決定了環境保護從一開始就需要公眾的參與,而且環境保護正是在公眾的推動下發展與成長起來的。

20世紀40~60年代,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病事件等“公害事件”層出不窮,引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20世紀60年代以後,作為公眾利益代言人的環境保護的非政府組織在各國大量出現。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舉行的“地球日”遊行活動,是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次環境保護方麵的群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