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建立和諧生態倫理(3)(2 / 3)

公眾可以通過參與各類民間環保組織,為環保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民間環保組織在保護環境、宣傳生態文明方麵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民間環保組織可以通過出版書籍,印刷資料,舉辦講座,組織培訓和網絡、新聞媒體等各種方式開展環保的宣教活動。很多民間環保組織都在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包括植樹綠化、水質淨化、大氣汙染的控製和處理、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社區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民間環保組織可以對政府與企業的環境責任開展社會監督,參與環境決策,積極建言獻策,為實現國家的環境目標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進行合理消費

公眾除了積極參與環保事業,更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人類的合理消費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必然出路。消費應當說是一種本然的生命現象,即隻要生命有機體存在,消費活動就必然會存在。消費的意義並不僅僅是證明有機體活著的一種方式,而是一種重要的價值活動,所以從價值的意義上來思考消費問題在人類思想史上是一個的傳統。在各種觀點中,對於消費的看法可以歸納為主張放縱消費和主張節製消費這樣兩大類型。進入現代社會後,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消費文化的興起和泛濫,對於人類的消費活動進行理性反省和批判正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消費的畸形化,導致了生活本真意義的喪失,也是環境惡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人的消費欲望的畸形膨脹必然會導致對自然界的加重破壞,或者為了維持一種高消費狀態必然維持對自然界的過度掠奪。所以當生態問題日益得到關注的時候,對消費現象展開“綠色批判”和“綠色導向”也就必然成為一種理論上的時尚。

美國學者艾倫·杜寧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所謂幸運者與不幸者的差別完全體現在物質消費上,因而也完全體現在他們對自然界影響的差別上。在消費社會中,不斷上揚的消費指示線也成為了環境危害高漲的指示線,所以高消費的社會絕非是人類生活的一個福音。特別是當環境問題與消費問題取得聯係之後,人們就必須做出這樣認真的反思:對於人的消費欲望來說,多少算夠呢?地球能支持一種什麼水平的消費呢?擁有多少的時候才能停止增長而達到人類的滿足呢?人們在不使這個星球的健康狀況受損的情況下,是否可能過一種舒適的生活呢?從地球的承載能力而不是從購買能力的角度看,全世界的人是否都能擁有諸如冰箱、烘幹機、汽車、空調、恒溫遊泳池、飛機和別墅呢?

通過思考和反省,人們必須認識到,全球環境不可能維持所有人都過一種奢靡的生活。綠色產品在全球的風靡,說明人們的消費價值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消費的基準變得多樣化了,其中以合乎環境保護的需要來調控人們的消費行為的價值標準正在生產和生活的眾多領域中確立起來。提倡生態消費,建立綠色產品開發市場和生產體係,在更大程度上來調動和滿足人們的生態需要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

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出發製定“合理消費”的道德規範以調控人們的消費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對消費的評價必須從質和量這兩種規定性上來把握。所謂消費的質的規定性主要是指,雖然消費是有機體存在的必要條件,但是它隻能構成人存在和發展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生活的最終目的,消費必須服從於人的發展完善這一主題,而決不能為消費而消費,使人淪為一架消費機器。所謂消費的量的規定性主要是指,消費在量上總是要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製約,人的消費水平必須受製於人口的數量、產品的數量以及現實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對象諸多因素的限製,要真正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協調必須理順上述各種關係。生態倫理學的合理消費的道德規範的主要要求是消費文明化、消費無害化、消費適量化。

消費文明化主要是指:第一,應當使物質方麵的消費和精神方麵的消費保持均衡協調,既要滿足人們物質方麵的需要又要滿足人們精神方麵的需要,尤其應把精神需要的滿足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重視人的精神陶冶和境界的提高。第二,應該使消費成為個人自我發展的條件,而不能將其看成是生活的目的,要摒棄“消費至上”的價值觀念。第三,應該遏止消費陋俗的抬頭。消費陋俗主要是指一些已經過時了的、糟粕性的消費習慣或帶有迷信性、炫耀性、奢侈性的消費現象,它們的存在必將毒化整個社會的消費領域,產生一係列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