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與資源的掠奪密切相關,因為資源利用上的緊張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在自然資源占有上的不均衡是德、意、日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
20世紀上半葉經曆的兩次世界大戰,時間長達十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有33個國家共15億人被卷入戰爭,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3/4;共有1300萬軍人陣亡,相當於過去1000年間歐洲所有戰爭中陣亡人數的總和,而且由於戰爭所引起的饑餓和災難又奪去了2000多萬人的生命;戰爭耗費折合共計3321億美元,人力物力消耗之巨由此可見一斑。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參戰國家數、卷入戰爭的人口總數,還是死亡人數、物資消耗數都大大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家達到61國,世界4/5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戰爭中死亡人數達5000萬,所蒙受的財產損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3倍。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環境汙染以及能源枯竭的進一步加重,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對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都非往日可比,因而自然因素往往是誘發戰爭和衝突的導火線,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愈益明顯。如1954~1964年,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發動戰爭就是為了奪取那裏的石油資源;1967年所爆發的第3次阿以戰爭與共同管理約旦河流域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密切相關;1970年的西撒哈拉戰爭,則是由於摩洛哥多年需要這裏的磷酸鹽礦;1960~1964年的剛果內戰,主要是為了爭取加丹省的各種貴重金屬礦藏;1982~1985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也與以色列企圖奪取水資源有密切關係;美國在1991年和2003年對伊拉克發起的戰爭顯然也有資源爭奪的考慮。這一切都充分說明,在現代社會中,戰爭的實質更凸現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為了爭奪某些自然資源所采取的一種劇烈手段。
由上所述不難理解,隻有實現世界的和平才能夠保障人類公平、和諧地享有或管理地球的自然資源,也才能夠使得在當今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麵前共同地承擔責任,共同地履行義務,而杜絕隔岸觀火、趁火打劫的不道德行為。
所幸的是,盡管這個世界上曾經無數次地燃起戰火,但是要求和平的聲浪能夠從曆史的深處穿透時空的界限,響徹古今,響徹全球。奧運會的發端就是為了製止戰爭,贏得和平。因為古希臘規定,奧運會期間停止一切戰爭,不允許任何武裝進入奧林匹克聖地。進入近代社會以後,和平的旗幟被舉得更高。1815年,美國人大衛·道奇在紐約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和平協會;1830年,歐洲和平協會在日內瓦宣布成立;1843年,國際和平運動大會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雖然進入20世紀以後,戰爭的魔爪曾兩次將人類拖入苦海,但是人們要求和平的願望也因此而更加強烈。
在禁止核武器、限製常規武器、爭取裁軍的問題上,世界各國人民達成了廣泛的共識,使世界和平的力量超過了戰爭的因素。今天人們更加堅信,隻有消除戰爭才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在生態倫理學中,維護和平的道德價值就主要體現為維護人際和諧的正義性和維護生態穩定的正義性。
八、建立自然保護區
如果說,企業生產控製,人口、消費控製等上述努力是從人類自身行為的角度來解決人與自然的緊張關係,那麼,建立自然保護區就是人類從自然的角度來進行生態倫理建設的途徑。實際上,隻有從“人”與“自然”兩個方麵入手,才能最完整的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係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麵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自然保護區的結構由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組成,這些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
核心區是自然保護區的精華所在,是被保護物種和環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絕對嚴格保護。核心區具有以下特點:自然環境保存完好,自然景觀十分優美;生態係統內部結構穩定,演替過程能夠自然進行;集中了本自然保護區特殊的、稀有的野生生物物種。
核心區的麵積一般不得小於自然保護區總麵積的三分之一。在核心區內可允許進行科學觀測,在科學研究中起對照作用。不得在核心區采取人為的幹預措施,更不允許修建人工設施和進入機動車輛。應禁止參觀和遊覽的人員進入。